易水兴歌泪欲弹,孤舟残烛梦阑珊。
篷窗寥落凭谁慰,歧路萧条强自宽。
碧草寒烟江上画,野蔬村酒客中餐。
更怜此夜溪前月,愁杀离人不忍看。

【诗句注释】

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古代有“易水之会”的典故。兴歌:兴起歌唱。泪欲弹:泪水要流出来的样子。

孤舟残烛梦阑珊:指作者在船上度过的夜晚,蜡烛将要燃尽,而梦境也快要结束。篷窗:船篷上的窗户。寥落:寂寞冷落。凭谁慰:向谁倾诉、安慰?歧路:岔路口。萧条:荒凉冷落。强自宽:勉强自己放宽。

寒烟:指秋天的烟雾。江上画:江面上的风景如画。野蔬:野生蔬菜。村酒:乡村的美酒。客中餐:旅居他乡的饭食。更怜:更加怜爱。此夜溪前月:这一天晚上月光照射在溪水边的月亮。愁杀:让人忧愁到极点。不忍看:不忍心看下去。

【译文】

易水边响起了歌声,我泪如雨下;孤独地乘坐着小船,只有残烛陪伴,我进入了梦乡,可是梦却即将结束。船篷窗外,一片萧瑟,没有人来安慰我,只能独自面对这凄迷的夜色,勉强宽慰一下自己。秋天的烟雾弥漫在江面上,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野外采摘的野菜与乡村美酒一起享用,是那么简朴而又惬意。最让我怜爱的,是今夜这溪边明亮的月光。可它又让我如此忧愁,以至于我不忍心去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写下的。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诗人离别家乡时的情景和感受。第三联写景,第四联抒情,最后两句写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第一联“易水兴歌泪欲弹,孤舟残烛梦阑珊。”描绘的是诗人离乡别井时的伤感情怀。“易水”指的是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的地方,这里泛指离别之地。“兴歌”指被悲伤情绪所驱使而唱起的歌。“孤舟”即孤舟一叶,诗人正坐在小船上,听着悲歌,看着残烛,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伤。“梦阑珊”意谓梦境已经结束了。诗人在梦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那一夜,他听着悲歌,看着残烛,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第二联“篷窗寥落凭谁慰,歧路萧条强自宽。”写的是诗人在离别之际,心情的苦闷与不安。诗人坐在船舱里,面对着空旷的篷窗,感到无比的孤单和寂寥。他不知道该向谁诉说自己的心事。在歧道上,他只能勉强让自己放松些心情。歧路即岔路口,诗人站在这个岔路口的时候,内心十分痛苦和焦虑。

第三联“碧草寒烟江上画,野蔬村酒客中餐。”写的是诗人在异地的生活状态。“寒烟”是指冷清的秋日景象,“江上画”则是指江面的雾气如同一幅水墨画一样美丽。“野蔬”是指田野中的野生蔬菜,“村酒”是指乡村的美酒。诗人在异乡生活,吃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野蔬和乡村的美酒,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乐趣。

第四联“更怜此夜溪前月,愁杀离人不忍看。”写的是诗人在深夜时分,看着天空中的月亮,心中充满了忧愁之情。月亮在黑夜中显得格外明亮,诗人却忍不住想要去看一看。然而,看到那明亮的月光,他又不禁想起自己正在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辛酸经历,心中的忧愁又加重了几分。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之作。诗人通过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成功地表现了离别之时的伤感情怀和对家乡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感情真挚,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