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似浮萍逐水飘,故园回首辄魂销。
忽逢佳节增惆怅,赖有童蒙伴寂寥。
忍见桥头沽酒幔,怕闻市上卖饧箫。
重来崔护偏多感,门巷依然人面遥。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或6日。感兴:触景生情。浮萍:漂浮的浮萍。惆怅:伤感、失望。童蒙:幼年儿童。卖饧箫:卖糖人的吆喝声。多感:感触很多。崔护:唐朝诗人崔护的典故,他于清明节到长安城外游玩,看到一户人家桃花盛开,便上前询问女子是否愿意嫁给他,女子回答说“人面不知何处去”,从此杳无音讯。后崔护路过此户,见到门上题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才知女子就是自己曾经爱慕的女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清明节感怀的诗。诗中以“清明”为题,表达了作者因清明节而引起的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景象,展现了作者深深的怀旧之情。
首句“身似浮萍逐水飘,故园回首辄魂销。”意思是说,我如同漂浮的浮萍随波逐流,每当回首故园时,总是感到魂飞魄散。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身体比作漂浮的浮萍,形象地描绘了身体与环境的不协调,以及对故园的深深怀念。
次句“忽逢佳节增惆怅,赖有童蒙伴寂寥。”“佳节”指的是清明节这样的特殊节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我更加感到惆怅和孤单。这里通过对比“佳节”和“寂寥”,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第三句“忍见桥头沽酒幔,怕闻市上卖饧箫。”“沽酒幔”指的是卖酒的小摊,“饧箫”指的是卖糖人时的吆喝声。这里用两个“怕闻”表达了诗人对喧嚣市场的恐惧和厌恶。通过描绘这些场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烦躁和不安。
尾联“重来崔护偏多感,门巷依然人面遥。”意思是说,虽然我已经多次来到这个地方,但每次看到门前的小巷,都会引起我的感慨和思念。这里的“重来”和“依然”都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情。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这个特殊节日的描述,以及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怀旧之情和对故园的眷恋。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景象,展现了作者深深的怀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