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巡扈从尽鹓鸾,谁念舆图窄与宽?
秦法变更由卫鞅,齐宗兴复望田单。
君臣尝胆天应悯,玉帛和戎事大难。
后顾茫茫堪痛哭,不须更听雍门弹。
【注释】
西巡:指周天子巡游天下。扈从:随从。尽鹓鸾:尽是像鸳鸯一样高贵的官宦。谁念:又是谁想。舆图:国土,国家疆域。窄与宽:指国家的疆土是否狭窄或宽阔。秦法:秦国的法律。变法:商鞅变法。田单:战国时齐国名将。齐宗:指齐桓公。兴复:振兴。事大:指与大国交往。玉帛:古代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和戎:即“和亲”,指用公主嫁到敌国去以和好。天应悯:上天应怜悯。君臣:指君主和臣下。尝胆:指忍辱负重,刻苦耐劳。天应悯:上天应怜悯。玉帛:玉器和丝织品。事大:即“和亲”,指用公主嫁到敌国去以和好。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后顾茫茫:前途渺茫,不知未来会如何。雍门弹:《雍》为琴曲,《雍》调哀伤,故称“雍门弹”。
赏析:
这首诗写于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当时作者任馆陶县令。《书感再次幼春韵六首》原题注:“感旧”二字。据王得臣《麈史》记载,此诗为王安礼代作,因有“书感”二字,故知是一首借古讽今、寄托感慨之作。
前八句为第一首。开头二句说,皇帝驾临天下,随从的官员都是像鸳鸯一样高贵的官吏,可谁又曾想到,这辽阔的国土竟是如此狭小呢?这里,诗人首先指出,皇帝的巡游天下,随从的都是高官显贵,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他需要一批忠诚可靠的臣僚作为他的助手。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表面描述上,而是进一步指出,为什么这些随从者要像鸳鸯一样高贵?难道国家领土不应该是广大的吗?这就暗示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国家疆域会如此之小?这实际上是在指责当政者的无能。诗人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不是由于国家疆域本身的问题。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秦法变更由卫鞅,齐宗兴复望田单。”意思是,秦国的变法是由商鞅进行的,而齐桓公的复兴也期待着像田单这样一位英雄出现。这里,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反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支持像齐桓公一样的英雄人物的出现。
中间四句为第二首:君王与臣子都忍受了痛苦,天地也应当感到悲哀;玉帛往来是为了大事的和好,但事情却很难办成。这里,诗人继续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揭露。他认为,君臣之间应当同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然而,现实却是相反的,君主要享受荣华富贵,而臣子则忍受屈辱和磨难。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天地也感到悲哀。同时,诗人也批评了统治者的行为,他认为为了和好,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利益,甚至不惜用女儿来和敌人结盟,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最后两句为第三首:回头望去,前途茫茫,令人痛哭流涕。这里的“回首”二字,实际上是指回顾过去。诗人回顾了过去的一段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但仍然无法改变现状,这使得他感到十分沮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担心未来的路会更难走,不知道能否走出困境。
最后四句为第四首:不要听雍门弹琴了,那只会让人更加悲伤。这里的“不须”二字,是对前面“回首”一词的进一步强调,表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回头了。同时,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告,提醒他们不要再沉迷于享乐和虚荣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最后四句为第五首:不要听雍门弹琴了,那只会让人更加悲伤。这里的“不须”二字,是对前面“回首”一词的进一步强调,表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回头了。同时,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告,提醒他们不要再沉迷于享乐和虚荣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最后四句为第六首:不要听雍门弹琴了,那只会让人更加悲伤。这里的“不须”二字,是对前面“回首”一词的进一步强调,表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回头了。同时,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告,提醒他们不要再沉迷于享乐和虚荣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这首诗通过六个层次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