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尘画中未远,莽沧桑换几。剩依黯、昔日春明,秭归啼处离思。记分占、桐阴片石,书灯惨澹砧霜碎。便兰骚能貌,婵媛未抵情至。垂老侯芭,载酒记省,怅华年逝水。为读画、枨触乡愁,梗萍行念身世。数承平、鸾笺象笔,擅荃艳、谁争臣里。向天涯、昨梦重寻,旧家诗事。
惊秋断杵,映雪寒窗,坐我更悽悱。差胜是、廿年亲舍,戏彩膝绕,蒜发荷衣,那禁清泪。故山雁断,新亭麦秀,唯应月姊知人怨,破书堆、万一薶幽地。披图涕雪,松楸望极南云,涨天可奈尘起。趋庭丱角,雅学初程,授诵亦谢姊。重怆念、吟边雪絮,梦里昙花,此恨生离,未应得似。羁孤易感,情亲难再,人生能几年少日,况山河、风景而今异。填胸事往休论,四十年前,绛纱弟子。

《莺啼序·题王定甫师媭砧课诵图》是清代诗人况周颐的作品。此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故土和师长深深的怀念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1. 诗歌原文
    音尘画中未远,莽沧桑换几。剩依黯、昔日春明,秭归啼处离思。 记分占、桐阴片石,书灯惨澹砧霜碎。便兰骚能貌,婵媛未抵情至。垂老侯芭,载酒记省,怅华年逝水。为读画、枨触乡愁,梗萍行念身世。数承平、鸾笺象笔,擅荃艳、谁争臣里。向天涯、昨梦重寻,旧家诗事。惊秋断杵,映雪寒窗,坐我更悽悱。差胜是、廿年亲舍,戏綵膝绕,蒜发荷衣,那禁清泪。 故山雁断,新亭麦秀,唯应月姊知人怨,破书堆、万一薶幽地。披图涕雪,松楸望极南云,涨天可奈尘起。趋庭丱角,雅学初程,授诵亦谢姊。重怆念、吟边雪絮,梦里昙花②,此恨生离,未应得似羁孤易感,情亲难再,人生能几年少日,况山河、风景而今异。填胸事往休论,四十年前,绛纱弟子。

  2. 诗句解析

  • “音尘画中未远”:形容故乡的画面虽已遥远,但声音和记忆仍在心中。
  • “莽沧桑换几”:岁月变迁如同莽荒之地,沧桑巨变不断发生。
  • “剩依黯、昔日春明”: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怀念。
  • “记分占、桐阴片石”:描述了对师长和师母的怀念之情。
  • “便兰骚能貌,婵媛未抵情至”:表达了对师母深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 “垂老侯芭,载酒记省”:表达了对师长和师母的深切怀念和回忆。
  • “为读画、枨触乡愁”:通过阅读画作激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 “故山雁断,新亭麦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 “唯应月姊知人怨”:只有月光能够感受到人的情感。
  • “披图涕雪”:通过阅读画像而落泪的情景。
  • “松楸望极南云”:表达了对于师长去世后墓地所在的南方天空的无尽思念。
  1. 情感表达
  • 对师长的思念与怀念:词中充满了对师长的深切思念和怀念。通过对师长的描写,表达了对其人格魅力和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
  • 对故乡的眷恋:词中多次提到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眷恋。
  • 对师母的敬仰与怀念:词中对师母的描写充满了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其离去的痛苦和怀念。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衬托:词中的自然景色与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 象征与隐喻:词中的某些元素被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义,如月亮象征着师母的离去,松楸代表了师长的墓地等。
  • 意象与象征: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桐树、梨花等都承载了深厚的象征意义。
  • 用典与引经据典:词中运用了一些古代诗词的典故和引用,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度。
  1. 文化背景
  • 历史环境:词作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师长的怀念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显得尤为强烈。同时,词中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 个人经历:词作者可能曾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习并成长,因此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师长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师长恩情的回馈。

《莺啼序·题王定甫师媭砧课诵图》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也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通过欣赏这首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