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松几树低,种竹成林广。
松高岁数寸,一纪未盈丈。
何时成老龙,朝夕劳梦想。
却言绿筼筜,百竿抽芽上。
夜静解箨时,簌簌听幽响。
昨日才比肩,今朝已过颡。
凌云志气高,遥遥如立仗。
隔别三日间,刮目堪企仰。
回顾几株松,云霄与土壤。
同受雨露滋,其故难明朗。
忽然得元奥,理如指诸掌。
若问意如何,虚心故易长。
凡我为学人,此理真堪仿。
会心处不在远,晋简文语也。
余入西圃,有触而作。
种松几树低,种竹成林广。
松高岁数寸,一纪未盈丈。
何时成老龙,朝夕劳梦想。
却言绿筼筜,百竿抽芽上。
夜静解箨时,簌簌听幽响。
昨日才比肩,今朝已过颡。
凌云志气高,遥遥如立仗。
隔别三日间,刮目堪企仰。
回顾几株松,云霄与土壤。
同受雨露滋,其故难明朗。
忽然得元奥,理如指诸掌。
若问意如何,虚心故易长。
凡我为学人,此理真堪仿。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通过描绘松柏的坚韧和不屈,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深刻理解。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会心处不在远,晋简文语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让人感动和领悟的地方并不在于远离的地方,而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晋简文帝是晋朝的一位皇帝,他的话语深深地影响了苏轼。
余入西圃,有触而作。苏轼被邀请到西园,在那里他受到了一些启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里的“西圃”可能是指一个美丽的园林或者庭院。
种松几树低,种竹成林广。苏轼描述了他在园林中种植松树和竹子的情景。这些植物在他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松高岁数寸,一纪未盈丈。苏轼观察松树的生长,发现它们每年只长高一寸,一年的时间还没有长到一丈高。这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惜。
何时成老龙,朝夕劳梦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条老龙呢?这反映了苏轼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却言绿筼筜,百竿抽芽上。这里提到了筼筜(一种竹子),它正在生长,冒出了新芽。这是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描绘。
夜静解箨时,簌簌听幽响。在夜晚安静的时候,听到竹笋脱落的声音,这是一种宁静而又美妙的感觉。
昨日才比肩,今朝已过颡。昨天还在与我并肩的人,今天已经高出了我的头顶。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寓言故事。
凌云志气高,遥遥如立仗。这里的“凌云”形容志向之高远,如同站在云端一般。而“立仗”则表示坚定的意志和姿态。
隔别三日间,刮目堪企仰。苏轼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相隔三天之后,人们的眼光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现在能够仰望着苏轼的成就。
回顾几株松,云霄与土壤。这里指的是那些在云霄之间和土壤之中生长的松树,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和岁月的磨砺。
同受雨露滋,其故难明朗。这些松树同样承受着雨水和露水的滋养,但它们的真相却难以清晰明了。这里的“明”指的是清晰、明朗的意思。
忽然得元奥,理如指诸掌。突然之间,苏轼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就像用手指指向手掌一样简单明了。这里的“奥”指的是深奥、奥秘的意思。
若问意如何,虚心故易长。如果有人问起你的意思是什么,那么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态才会容易成长。这里的“虚心”指的是虚怀若谷、不骄不躁的心态。
此理真堪仿。总之,作为学者,我们应该借鉴这个道理去学习、成长和发展。这里的“学人”指的是学者和学生,他们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