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穴蛙黾,岸圮江流横。
落日散寒乌,泊舟心转惊。
吹荻爇残火,四望无人行。
老翁七十馀,茕茕草底生。
道昔乾嘉时,舳舻控襄荆。
民富堤质坚,商吏同经营。
自遭粤匪乱,江岸无完城。
生聚十馀年,稍稍理农耕。
泥淤河身高,土薄地利轻。
前月忽昼晦,堤决沙水并。
天地战寒涛,土木蛟龙争。
颓垣掩白骨,冷灶灰烬平。
仓皇语未竟,四野闻哭声。
幼儿初学舌,向客乞残羹。
随身无饼饵,对此难为情。
酸风飒然来,坏木啼仓庚。

诗句释义:

  1. 鸿嗷叹:“鸿嗷”指的是鸿雁的哀鸣,常用来比喻人的悲叹。“叹”表示叹息或感慨。
  • 译文:鸿雁的悲鸣声让人感叹不已。
  1. 洪涛穴蛙黾:“洪涛”指巨大的波涛,“穴”是洞穴,“蛙黾”是蛙类和黾(一种昆虫)。
  • 译文:巨大的波浪中,青蛙和昆虫无处可藏。
  1. 岸圮江流横:“岸”是河岸,“圮”是指倒塌,“流”是水流,“横”是横向的。
  • 译文:河岸倒塌,江水横流,形势险恶。
  1. 落日散寒乌:“落日”是太阳落山的意思,“散”是分散,“寒乌”是冷色的乌鸦。
  • 译文:夕阳西下,寒鸦四处飞散。
  1. 泊舟心转惊:“泊舟”是指停船,“心转惊”是心中感到惊恐。
  • 译文:船停泊下来,心中开始感到惊慌。
  1. 吹荻爇残火:“吹”是吹风,“荻”是芦苇,“爇”是点燃,“残火”是已经燃烧殆尽的火焰。
  • 译文:用嘴吹着芦苇,试图点燃煤灰。
  1. 四望无人行:“四望”是四周望去,“人行”是行走的人。
  • 译文:四周望去,没有行人。
  1. 老翁七十馀:“老翁”是对年长者的称呼,“七十馀”是七十多。
  • 译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1. 茕茕草底生:“茕茕”是孤独的样子,“草底”是草丛中。
  • 译文:孤独地生活在草丛中。
  1. 道昔乾嘉时:“道”是说,“昔”是过去,“乾嘉”是清朝的一个时期,“时”是时候。
  • 译文:过去在乾嘉时期。
  1. 舳舻控襄荆:“舳舻”是指船上的士兵,“控襄荆”是控制襄阳和荆州一带。
  • 译文:士兵在控制襄阳和荆州一带。
  1. 民富堤质坚:“民富”是百姓富裕,“堤质坚”是堤坝坚固。
  • 译文:百姓富裕,堤坝坚固。
  1. 商吏同经营:“商吏”是商人的官吏,“同经营”是共同管理。
  • 译文:商人的官吏一同管理。
  1. 自遭粤匪乱:“自”是自从,“遭”是遭遇,“粤匪”是广东的匪徒,“乱”是混乱。
  • 译文:自从遭遇广东匪徒的混乱以来。
  1. 江岸无完城:“江岸”是江河的岸边,“完城”是没有损坏的城墙。
  • 译文:江岸上没有完好的城墙。
  1. 生聚十馀年:“生聚”是指生息繁衍,“十馀年”是十年左右。
  • 译文:经过十多年的生息繁衍。
  1. 稍稍理农耕:“稍稍”是渐渐,“理耕”是指整理农具、耕种田地。
  • 译文:渐渐地整理农具,开始耕种田地。
  1. 泥淤河身高:“泥淤”是泥土积聚,“河床高”是指河床高于地面。
  • 译文:泥土积聚使得河床升高。
  1. 土薄地利轻:“土薄”是土壤薄弱,“地利轻”是指地势不利。
  • 译文:土壤薄弱,地势不利。
  1. 前月忽昼晦:“前月”是上个月,“昼晦”是白天消失。
  • 译文:上个月白天突然消失。
  1. 堤决沙水并:“堤决”是指堤坝崩溃,“沙水并”是指泥沙与河水混合。
  • 译文:堤坝崩溃,泥沙与河水混合。
  1. 天地战寒涛:“天地”是自然界的大环境,“战寒涛”是指在恶劣环境中战斗。
  • 译文:大自然在寒冷的波浪中进行战斗。
  1. 土木蛟龙争:“土木”是指土木工程,“蛟龙”是神话中的龙,“争”是指争夺。
  • 译文:土木工程中的建筑和河流中的蛟龙在争夺空间。
  1. 颓垣掩白骨:“颓垣”是倒塌的墙壁,“白骨”是骨头。
  • 译文:倒塌的墙壁掩盖了散落的骨头。
  1. 冷灶灰烬平:“冷灶”是指炉灶冷清,“灰烬平”是指炉灶内的灰烬平整。
  • 译文:冷清的灶台内,灰烬已经被清理平整。
  1. 仓皇语未竟:“仓皇”是指慌张,“语未竟”是指说话没有说完。
  • 译文:慌张中未来得及说出话来。
  1. 四野闻哭声:“四野”是指四周的地区,“闻哭声”是指听到哭声。
  • 译文:四周地区都听到了哭泣的声音。
  1. 幼儿初学舌:“幼儿”是指小孩子,“初学舌”是指刚开始学习说话。
  • 译文:小孩子刚开始学习说话。
  1. 向客乞残羹:“向客”是指面对客人,“乞残羹”是指请求剩下的食物。
  • 译文:面对客人请求剩下的食物。
  1. 随身无饼饵:“随身”是指随身携带,“饼饵”是指食物。
  • 译文:随身携带的食物没有了。
  1. 对此难为情:“对此”是指面对这个情况,“为情”是指感到尴尬。
  • 译文:面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尴尬。

赏析:这首七绝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晚清时期长江洪水灾害的场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的无奈和悲哀。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状态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