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乌下林木,哀鸣念其雏。
寒风聚野寺,官吏当门呼。
敛筹散米粥,绕岸闻喧呶。
瘦男忍饥卧,病男步趑趄。
翁媪泣且行,呼儿待路隅。
行迟粥糜尽,残沥不满盂。
一盂系四命,难润中肠枯。
相视不忍食,欲食还踟蹰。
牵衣乞过客,愿鬻儿为奴。
但愿儿食饱,全家无所需。
阿母不忍别,丁宁泪模糊。
尚恐儿衣寒,为儿缝破襦。
翻译:
饥乌在林木间哀鸣,寻找食物的幼鸟呼唤着同伴。
寒冷的风聚集在荒野的寺庙里,官吏们站在大门前大声呼喊。
人们收敛起筹算,散开手中的米粥,听到喧闹声。
瘦弱的男子忍受饥饿躺在床上,生病的男人蹒跚行走。
老妇人和老太太哭泣着前行,呼叫孩子们等待路边。
他们走得很慢,粥已经吃完了,剩下的汤水不足一盂。
一盂粥需要养活四个人的生命,却难以滋润干枯的肠胃。
他们互相看着,不忍心吃下,想要进食却犹豫不决。
拉着衣服乞求过路人,愿意卖掉儿子成为仆人。
只希望孩子吃饱,全家都不需要其他的东西。
母亲不忍与孩子分开,泪水模糊了双眼。
还担心孩子的衣物太冷,为孩子缝制破旧的棉衣。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鸿嗷叹
饥乌下林木,哀鸣念其雏。
寒风聚野寺,官吏当门呼。
敛筹散米粥,绕岸闻喧呶。
瘦男忍饥卧,病男步趑趄。
翁媪泣且行,呼儿待路隅。
行迟粥糜尽,残沥不满盂。
一盂系四命,难润中肠枯。
相视不忍食,欲食还踟蹰。
牵衣乞过客,愿鬻儿为奴。
但愿儿食饱,全家无所需。
阿母不忍别,丁宁泪模糊。
尚恐儿衣寒,为儿缝破襦。
- 鸿嗷叹:这是诗人的自称为“鸿”的感叹。
- 饥乌下林木:描述了饥饿的鸟儿落在树木上。
- 寒风聚野寺:描述寒冷的风吹聚在野寺里的场景。
- 官吏当门呼:描绘了官员们在寺庙门口高声呼唤的情景。
- 敛筹散米粥:形容人们收敛钱财、分发米粥的行为。
- 绕岸闻喧呶:描绘了人们围绕在河边听到喧闹声音的场景。
- 瘦男忍饥卧:描述了瘦弱的男子忍受饥饿而躺在床上的情形。
- 病男步趑趄:描绘了生病的男子步履蹒跚的情形。
- 翁媪泣且行:描绘了年迈的母亲和老人一边哭泣一边行走的情景。
- 行迟粥糜尽:描述了粥煮得慢,最终粥也吃完了,只剩下一盂。
- 一盂系四命:强调一盂粥养活的是四个人的生命。
- 相视不忍食:描绘了大家相互看着,不忍心吃下食物的情形。
- 牵衣乞过客:形容人们拉着衣服向过客乞求食物。
- 愿鬻儿为奴:表达了人们愿意卖掉孩子成为仆人的愿望。
- 但愿儿食饱:表达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吃饱。
- 阿母不忍别:描绘了母亲不愿意和孩子分别的情感。
- 丁宁泪模糊:描述了母亲泪流满面、眼泪模糊的情景。
- 尚恐儿衣寒:反映了母亲担心孩子衣服太冷的情况。
- 为儿缝破襦:描述了母亲为了保暖孩子而缝补破旧的棉衣的情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诗歌,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坚韧。诗中的“鸿嗷叹”不仅是诗人的自称为“鸿”,更是对整个苦难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悲悯之情的流露。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饥饿、贫困、疾病和死亡面前的无奈和坚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