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久不出,孟载亦已矣。一朝风雅擅千秋,六百年间两壬子。
吉祥古寺荒苍苔,西江省掖安在哉。更逢我辈文酒会,看花又向城南来。
今年闰岁春尚浅,草色才青柳条软。桃花李花漫烂开,新红乱飐玻璃盏。
诸公豪迈世绝伦,狂歌雅谑皆天真。浩劫不须问前后,座中俱属当时人。
槛外西山衔落日,诸公有兴转超逸。春水平铺玳瑁筵,香风争送珊瑚笔。
气酣诗就声铿锵,花前酹酒呼苏杨。千古风流有同调,九原一笑神洋洋。
清明日与同人城南看花各赋七言古诗追和东坡、杨孟载两先生作
注释:
清明时节,诗人与同伴在城南欣赏鲜花。为了纪念苏东坡、杨孟载两位先生,他们写下了七言诗。
苏轼(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散文均有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被后人奉为“词中之龙”。
孟载,即杨孟载,宋代诗人、文士。
“一朝”二句:指苏东坡、杨孟载两位先生的才华和风雅已经名扬四海,流传千古。
“吉祥”二句:吉祥寺荒废荒凉,苍苔斑斑;西江省掖已不复存在了。
“更逢”二句:又遇上我等文人雅士的酒肉聚会,来城南看花。
“闰岁”二句:今年是闰年,春天来得较晚,草色刚绿,柳条柔软。
“桃花”“李花”二句:桃花和李花盛开着,新红色的花瓣纷乱地飘动,犹如玻璃碗中的液体。
诸公:指同游的朋友。
“狂歌”二句:大家在酒宴上纵情高歌,尽情欢笑,都显得非常天真无邪。
“浩劫”二句:浩劫不问先后,座中都是当时的名人。
槛外西山衔落日,诸公有兴转超逸。春水平铺玳瑁筵,香风争送珊瑚笔。
注释:
栏杆外面西边的山衔着落日,各位朋友兴致勃勃,更加超然脱俗。春风平缓地铺满玳瑁般的餐桌,香气四溢,争相送珊瑚笔。
“气酣”二句:诗人饮酒吟诗时豪情勃发,诗句铿锵有力,花前祭酒,高声呼唤苏东坡、杨孟载两位先生。
“千古”二句:自古以来,风流才子们都有共同的志趣,九泉之下也会笑出声来,神采飞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元丰二年(1079)清明节时与同人城南观花而作。全诗共六联,前三联写景叙事,后三联咏史抒怀,表达了对两位先人的缅怀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表明了作者要追和这两位古人的意愿。“一时风雅擅千秋”,既点明了追和的对象,也表现了追和的目的。这两句既是对苏东坡、杨孟载的赞颂,也是对他们人品的高度概括。
第二联进一步点明追和的对象。“壬子”,是古代天干地支纪年的符号之一,这里用来表示苏东坡、杨孟载两位先生生活的年代。“壬子”二字既表明了追和的时间范围,又暗含着对这两位前辈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追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宋元丰年间。
第三联转入正题,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吉祥寺荒苍苔,西江省掖安在哉”,这两句诗既点出了地点,又描绘了当时的荒凉景象。吉祥寺原本繁华兴盛,如今却荒芜不堪,苍苔斑斑;西江省掖早已不存在了。这一联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又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第四联则转入正面咏史抒怀。“更逢我辈文酒会,看花又向城南来”,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追和者对两位前辈的怀念之情,又暗示了他们在追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继承了先人的遗风,而且在文化领域里独树一帜,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第五联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春浅草才青,柳条软”,这两句诗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又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两位前辈的风采。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引领潮流。他们的出现,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六联则是对两位前辈的深深怀念。“千秋一笑神洋洋”,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追和者对两位前辈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才华和风雅已经名扬四海,流传千古;他们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离世虽然让人惋惜,但他们的事迹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整首诗以追和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两位古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