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已死潇湘空,蕙兰不生芳草丛,朅来南阮萧斋中。
美人不见相思瘦,一枝折赠秋风后,夜雨西堂落红豆。
我昔曾谱《猗兰篇》,空山鼓之谁与传,烦君更乞冰丝弦。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汪梦斗的《折枝兰》。

让我们逐句解析一下:

  1. 家叔于巢以折枝兰花赠方息翁自翁作歌张之壁间书一诗于后呈于巢
  2. 屈原已死潇湘空, 蕙兰不生芳草丛, 朅来南阮萧斋中。
  3. 美人不见相思瘦, 一枝折赠秋风后, 夜雨西堂落红豆。
  4. 我昔曾谱《猗兰篇》, 空山鼓之谁与传, 烦君更乞冰丝弦。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家叔在巢穴里用折断的兰花送给方息翁(方逸)。自己写了一首歌挂在墙壁上。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呈给家叔。
  • 屈原已死: 指屈原已经去世。
  • 潇湘空: 形容空旷、无人烟的景象。
  • 蕙兰不生: 蕙兰(一种香草)无法生长。
  • 朅来南阮: 来自南方的人。
  • 萧斋中: 安静的书房。
  • 美人不见: 美人不再出现。
  • 相思瘦: 因思念而消瘦。
  • 一枝折赠: 折了一枝兰花赠送。
  • 秋风后: 在秋风之后。
  • 夜雨西堂: 夜里的雨落在西面的殿堂上。
  • 落红豆: 红色的红豆。
  • 我昔曾谱: 我过去曾经写过一首名为《猗兰篇》的歌曲。
  • 空山鼓之: 在空荡的山中敲击。
  • 谁与传: 没有人能够传唱。
  • 烦君更乞: 请您再次请求。
  • 冰丝弦: 冰制的丝弦乐器。
  1.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的屈原的怀念,以及因为屈原的去世,人们无法再见到他的爱人(象征为蕙兰),也无法再听到他的声音(象征为箫声)。最后,通过写诗和唱歌来表达自己的哀伤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怀念。诗中的“蕙兰不生”暗示了屈原的离世使得美好的事物变得凋零,而“折枝赠人”则是一种对逝者的纪念方式。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逝去时光的哀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