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上嶕峣又佛台,正逢秋霁夕阳开。
地穷江海与天际,山自岷嶓夹水来。
南国中原同下頫,华林衰草几千回。
何当住此云霄上,长与星房日驭陪。
【注】
嶕峣:高峻貌。
佛台:佛塔,佛教徒所筑供僧人礼拜的建筑物。
下頫:俯视。
华林:指茂密的树林。衰草:凋零的草木。
【赏析】
此诗是诗人登临蜀中某处佛塔时所作,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首句写登上高峰后所见景象,“已上嶕峣又佛台”,意为:我登上了最高的峰顶又登上了佛塔。“已”字写出了诗人登山时的豪情壮志;“又”字表现出诗人对佛塔的敬仰;“嶕峣”是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又佛台”则是指佛塔,表明诗人登上佛塔之后所见之景。
二句描写秋日景色,“正逢秋霁夕阳开”,意为:正当秋雨初晴之时,夕阳西下,天空中的云彩渐渐散去。“秋霁”指的是天气转晴的景象;“夕阳”则是指太阳在天边落下的情景;“开”字在这里用得极为巧妙,既写出了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句写蜀中地势辽阔,“地穷江海与天际,山自岷嶓夹水来。”意为:蜀中地势辽阔,长江、大海与天际相接;山脉从岷山、嶓冢之间夹着江水而来。这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将蜀中地势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句写蜀中植被丰富,“南国中原同下頫,华林衰草几千回。”意为:南方的中原地区也是如此;繁盛的林木中生长着几丛衰败的杂草。“同”字在这里表示相同的意思;“下頫”则是低头俯瞰的意思;“华林”指的是繁盛的林木,“衰草”则是指枯萎的草木。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蜀中植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句写蜀中人文荟萃,“何当住此云霄上,长与星房日驭陪。”意为:何须等到住在云霄之巅才相随?我愿与星星相伴,与日月同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蜀中人文景观的赞叹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蜀中人民智慧和才能的敬佩之情。
【译文】
登上最高峰,再登佛塔,正赶上秋日晴朗的天气,夕阳映照在江面上。
蜀中地势辽阔,从江海到天际相连,山脉从岷山、嶓冢之间夹着江水而来。
南方的中原地区也是如此,繁盛的林木中生长着几丛衰败的杂草。
何须等到住在云霄之巅才相随?我愿与星星相伴,与日月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