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崛起天当中,撑拄元气开鸿蒙。左右阖辟两巨壑,径路各绝风云通。
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水交山断置人家,松响溪声动窗几。
岩高谷迥居无邻,松林有路无行人。岂非高士尝避秦,自此千载无问津。
又疑灵境与世隔,乃是天地神物之所珍。我家龙眠东,西望两谷口。
每至夕阳时,岚光纷照牖。日月逝矣身今衰,芒屦竟隔青崖嵬。
却寻图中幽谷到穷处,忽有数峰天际来。张君画山最得古人妙,俯视百年画史皆尘埃。
人家收得尺绢素,屈指不数王麓台。何况林卉与翎羽,扰扰俗工何足取。
韩干戴嵩堪障壁,徐熙周昉遗儿女。落落平生山水情,移将看画亦眼明。
于今安得张君死复生,与余结茅共对青山青。
诗句解释与赏析:
- “一峰崛起天当中,撑拄元气开鸿蒙。”
- 注释: 一座山峰耸立在天空中央,支撑着天地间的元气,开创了混沌之初。
- 赏析: 此句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和其对宇宙的影响,体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神秘。
- “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
- 注释: 从远处传来的松涛声仿佛从云层中升起,摇曳着云雾中的光影。
- 赏析: 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动态变化。
- “水交山断置人家,松响溪声动窗几。”
- 注释: 山水之间有桥梁横跨,但山体断裂形成了村庄,而松树的声音和溪水的流动声也使得窗前几案震动。
- 赏析: 这一描述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乡村生活画面。
- “岩高谷迥居无邻,松林有路无行人。”
- 注释: 山峰高耸入云,山谷广阔空旷无人居住,只有松树林中的道路却不见人行。
- 赏析: 这里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孤独与寂静之美。
- “岂非高士尝避秦,自此千载无问津。”
- 注释: 难道这不是古代的高士为了避开秦朝的战乱而隐居于此吗?自从那时以来已经千年没有过人来询问。
- 赏析: 此句表达了对古人高洁隐逸生活的怀念和敬仰。
- “又疑灵境与世隔,乃是天地神物之所珍。”
- 注释: 又怀疑这个仙境与世隔绝,实际上这是自然界中珍贵的神灵所珍视的。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神奇现象的敬畏之情。
- “我家龙眠东,西望两谷口。”
- 注释: 我家族居住在龙眠(今属安徽潜山)东部,向西望去可以看到两座山口。
- 赏析: 描述了地理位置和个人家族背景,为后续诗歌提供了背景铺垫。
- “每至夕阳时,岚光纷照牖。”
- 注释: 每次夕阳时分,山中的云雾缭绕着窗子发出光芒。
- 赏析: 通过夕阳与云雾相结合的景象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日月逝矣身今衰,芒屦竟隔青崖嵬。”
- 注释: 日月如梭,岁月流逝,我如今已衰老不堪,穿着芒鞋却依然难以越过那青翠的山崖。
- 赏析: 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身命运的无奈。
- “却寻图中幽谷到穷处,忽有数峰天际来。”
- 注释: 在寻找画中的幽静山谷尽头时,突然发现几座山峰从天际延伸而来。
- 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画作中未尽之处的好奇与惊喜。
- “张君画山最得古人妙,俯视百年画史皆尘埃。”
- 注释: 张先生绘画的山峰最能体现古人的艺术精髓,他的作品在历代画家中堪称经典,其他百年来的画作相比之下都显得微不足道。
- 赏析: 赞扬了张先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绘画传统的尊重。
- “人家收得尺绢素,屈指不数王麓台。”
- 注释: 家中收藏的书画作品用尺幅绢布卷轴装订,数量之多难以计算。
- 赏析: 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中藏品丰富程度的自豪。
- “何况林卉与翎羽,扰扰俗工何足取。”
- 注释: 更不用说那些林花鸟羽之类的世俗工艺,它们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不值得一提。
- 赏析: 表达了对世俗工艺轻视的态度,强调了自然之美的高贵。
- “韩干戴嵩堪障壁,徐熙周昉遗儿女。”
- 注释: 韩干和戴嵩的画作可以作为壁画,徐熙和周昉的作品可以作为孩子们的玩具。
- 赏析: 通过对几位古代著名画家作品的描述,赞美了他们卓越的创作才能和影响力。
- “落落平生山水情,移将看画亦眼明。”
- 注释: 虽然一生未曾涉足画界,但对山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即使只是欣赏画作也能让眼睛明亮。
- 赏析: 表达了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
- “于今安得张君死复生,与余结茅共对青山青。”
- 注释: 现在如何能够再次遇到这位张先生呢?与其一起建造茅屋,一起观赏那永恒的青山。
- 赏析: 表达了对过去相遇的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愿望。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幅画作的描写,更是诗人对自然美景、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颂扬。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