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云落日昏,耳目骤惊眩。但见逋逃人,男女相蹂践。
别来断消息,枯蓬各飘转。苍梧杀气高,铜柱妖氛缠。
巢卵得无覆,颈血恐已溅。诗书故多难,鬼神不录善。
长号叙悲愤,战地儒冠贱。
【注释】
粤:指广东。乱后: 安史之乱以后。怀平乐,在今广西贺县境。太守尹蓂阶:尹蓂阶是尹愔的儿子。尹愔曾任桂管观察使,为岭南节度使。“同年”指同年进士。
瘴云落日昏,耳目骤惊眩:指安史之乱后的岭南地区,瘴气笼罩,天色昏暗,使人耳目眩晕。瘴云,指岭南的潮湿闷热。
但见逋逃人,男女相蹂践:只看见逃亡躲藏的人,男女混杂在一起互相践踏。逋逃人,指流民或逃避战乱的人。
别来断消息,枯蓬各飘转:自从分别以来,我一直没有听到你的任何消息,就像干枯的蓬草随风飘荡。枯蓬,形容无依无靠。
苍梧杀气高,铜柱妖氛缠:苍梧山有瘴气,铜柱有妖雾。苍梧,即苍梧岭,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铜柱,指五岭山脉中由花岗岩构成的五座山峰。
巢卵得无覆,颈血恐已溅:你如果落在了敌人手里,恐怕已经遭到杀害。巢卵,比喻无辜受害的人。颈血,指被杀者的鲜血。
诗书故多难,鬼神不录善:由于战争频繁,许多读书人都遭受不幸,连鬼神都不愿意保佑他们。
长号叙悲愤,战地儒冠贱:我在战场上大声哭诉我的悲哀与愤恨,然而身为书生却显得十分卑微。长号,形容哀伤的哭泣声。
【赏析】
《粤西乱后怀平乐太守尹蓂阶》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当时岭南地区刚刚平定叛乱,杜甫路过此地,看到当地人民流离失所、饱受兵燹之苦,遂写下此诗。全诗通过描写岭南战后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愤怒谴责。
首联“瘴云落日昏,耳目骤惊眩”描绘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带来的影响。这里的“瘴云”指岭南潮湿炎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们感到头晕目眩;而“耳闻目睹”则表现了战乱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混乱。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为后续的抒情铺垫了背景。
颔联“但见逋逃人,男女相蹂践”进一步描绘了岭南战后的景象。这里的“逋逃人”指的是那些因战乱而四处流散的人们,他们无处可去,只好相互残害;而“男女相濡践”则描绘了战乱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两句通过描绘人们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深同情。
颈联“别来断消息,枯蓬各飘转”则转入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里提到了“断消息”,意味着作者与尹蓂阶之间的联系已经中断;而“枯蓬各飘转”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命运无常,无法预料。这两句通过对比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大义的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尾联“巢卵得无覆,颈血恐已溅”则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这里的“巢卵”比喻无辜受害的人;而“颈血恐已溅”则暗示了战争中的血腥场面。这一句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愤怒谴责。
全诗以“乱后”作为引子,通过对岭南战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愤怒谴责。同时,通过对比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大义的关系,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