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一色云瞢腾,云开何乃见长城!长城非城千山青,中有山门五虎横。
山门荡荡连海门,千回百折长江奔。中流江峡成海峡,束缚蛟龙留潮痕。
潮来潮去山重叠,钱塘潮水不足论。舟人金牌、长门里,重重锁钥江海水。
宛转亭头又馆头,罗星塔山连云起。我自东北历东南,港门无此青巉岩。
大沽、黄浦剧深通,平原两岸蔑峰岚。山东海港有山险,长流难得长山掩。
江心随处况有矶,岂比金、焦山两点!堪痛甲申边衅开,如此江山酿祸胎。
兵备空传藏舰浦,洋氛竟及钓龙台!于今江面澄如练,马头、马尾沧桑变。
不堪回首念昔游,闽中山水依稀见。
诗句:自闽海入闽江作
译文:我从福建的海域进入闽江。
注释:闽海,指的是福建省附近的海域。闽江,是福建省的主要河流之一。
赏析:诗人通过“自闽海入闽江作”这一句,表达了他从福建的海域进入闽江的壮阔景象。这里的闽海和闽江都是中国的重要地理标志,代表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山水之美。诗人以此开篇,为后续的描绘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海天一色云瞢腾,云开何乃见长城!”
译文:海天一色,云雾缭绕。等云开后,才发现那万里长城!
注释:云瞢腾,形容云雾弥漫的景象。长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伟大防御工程——万里长城。这里用“等云开后,才发现那万里长城!”来形容诗人在看到闽江美景时,被其震撼,从而忽略了远处的长城。
第三句:“长城非城千山青,中有山门五虎横。”
译文:长城不是一座城,而是连绵的青山;其中有五座雄壮的山门横跨。
注释:长城,指的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五虎,指的是五个重要的关口或要塞,位于长城沿线,各有特色。
第四句:“山门荡荡连海门,千回百折长江奔。”
译文:山门宽广而壮丽,连接着海边的门户;长江曲折蜿蜒,奔腾不息。
注释:山门荡荡,形容山门宏伟壮观。千回百折,形容长江曲折蜿蜒,奔腾不息。
第五句:“中流江峡成海峡,束缚蛟龙留潮痕。”
译文:在江流的中心形成了狭窄的海峡,束缚着巨龙留下潮汐的痕迹。
注释:中流,指江河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指两个水域之间狭窄的水道。蛟龙,指巨龙,这里代指巨大的河流。潮痕,指潮汐的痕迹。
第六句:“潮来潮去山重叠,钱塘潮水不足论。”
译文:潮水涨落时,山峦重叠;但与钱塘江的潮水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注释:潮来潮去,形容潮水的涨落。钱塘潮水,指钱塘江的潮水。
第七句:“舟人金牌、长门里,重重锁钥江海水。”
译文:船上的人们手持金牌,长门里有许多重锁的钥匙。江水环绕着大海。
注释:舟人,指船上的人。金牌,指古代的一种通行证。长门里,指长门关内。重重锁钥,形容严密的防守。江海水,指大海。
第八句:“宛转亭头又馆头,罗星塔山连云起。”
译文:弯曲的山路通向亭头又馆头,罗星塔山与云相接。
注释:宛转,形容山路弯弯曲曲。亭头又馆头,指地名。罗星塔,又称“报恩塔”,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21号。
第九句:“我自东北历东南,港门无此青巉岩。”
译文:我从东北方向经过东南方向,港口没有如此险峻的岩石。
注释:东北,指我国东北地区,这里是诗人旅行的起点。东南,指我国东南部。港门,指港口。青巉岩,指险峻的岩石。
第十句:“大沽、黄浦剧深通,平原两岸蔑峰岚。”
译文:大沽口和黄浦江水流湍急且深远,平原上的两岸峭壁耸立着山峰云雾。
注释:大沽口,位于天津市东北部渤海湾入口处,是天津港的前哨阵地。黄浦江,即黄浦河,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上海市西南的崇明县,流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注入东海。
第十一句:“山东海港有山险,长流难得长山掩。”
译文:山东的海港有大山险峻,长流难以被长山所阻挡。
注释:山东,指我国山东省。海港,指港口。山险,指山上的险峻地形。长流,指长江。长山,指长山岛。
第十二句:“江心随处况有矶,岂比金、焦山两点!”
译文:江心处处都是岩石,哪里比得上安徽芜湖的金鼓山和山西阳泉的铁炉山两点!
注释:江心,指江心洲。矶,指岩石。金鼓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郊,因形似鼓而得名。铁炉山,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南部山区。
第十三句:“堪痛甲申边衅开,如此江山酿祸胎。”
译文:令人痛心的甲午战争的借口被开启,如此美丽的山河却成了祸患的摇篮。
注释:甲申,指甲午年,即1894年。边衅,指边境争端。酿祸胎,意为埋下祸根。
第十四句:“兵备空传藏舰浦,洋氛竟及钓龙台!”
译文:虽然有备战之策但最终未能有效防备日本侵略,外国势力竟然渗透到了钓鱼岛。
注释:藏舰浦,指藏北泊船地,也泛指北方地区。洋氛,指外国势力。钓龙台,指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第十五句:“于今江面澄如练,马头、马尾沧桑变。”
译文:如今江水清澈如练,马头和马尾经历了沧桑变化。
注释:澄如练,形容江水清澈如白色绢帛。马头、马尾,指长江入海口处的两处礁石。
第十六句:“不堪回首念昔游,闽中山水依稀见。”
译文:不堪回首过去的回忆,只能隐约见到福建的山水风光。
注释:不堪回首,意指无法承受回忆的痛苦。念昔游,指回想过去的游览经历。闽中,指福建地区。山水风光,指福建的自然风景。
赏析:这首诗以“自闽海入闽江作”为引子,生动描绘了从福建海域到闽江的美丽景色。诗中的“海天一色”,“云开何乃见长城”,“潮来潮去山重叠”,“舟人金牌、长门里”等句子都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闽江的自然风貌以及诗人的所见所感。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