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姚绪论盈天下,今日宗风大畅时。
介士投戈争北面,岛人修贽亦先施。
独从元赏标三味,未肯卮言附九师。
定稿晚年看纸贵,醰醰至味几人知。
【注】《新唐书·方丈传》:“姚绪,元和中为宰相,论议皆当世之务。”《旧唐书·马燧传》:“燧,字忠介,绛州龙门人。少孤,事父以孝闻。……始起行伍,累功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当时诗人在长安,而马燧正在洛阳任职。“赠马通伯”即赠马燧。马燧曾任朔方节度大使,镇压过安史之乱;又曾讨伐淮西吴元济有功,故时有“武略”之称。
【注释】通伯:对朋友的敬称。将:将要。南归:指马燧即将离开长安去洛阳。
同人饯之:同僚们为他送行。且为寿:也祝愿他长寿。时:这年。
介士:武士。投戈:放下武器。争北面:争着面朝北行礼,表示效忠朝廷。北面,古时朝见皇帝时面向北方。岛人:海边人,借指洛阳地区。修贽:修书致意。亦先施:也先于他人施行。三味:三种滋味。此指三种不同的味道或境界。
独从:只随从。元赏:高明的赏识。标三味:表明三种境界。未肯:不肯接受。卮言:酒器名,泛指言辞。九师:九个等级的老师,这里借指朝廷高级官员,也借指朝廷重臣。
定稿:定稿的诗文。晚年:指晚年的作品。看纸贵:指作品流传很广。醰醰:醇厚甘美。
赏析:这是一首七律,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诗人在长安,而马燧正在洛阳任职。诗人在长安时写诗送别马燧,并祝其长寿。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及对其事业的祝愿。全诗语言简练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是唐代边塞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