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碛秦城望欲迷,百年兴废草萋萋。
风吹木落驼衔尾,沙拥桑干马裂蹄。
此日雄图归冀北,谁家清梦破辽西。
清时绝壤皆耕种,无地喧阗著鼓鼙。

【注释】

汉碛:汉代的沙漠。秦城:指秦汉时所建的城池。望欲迷:眺望,想得迷糊了。兴废:兴衰更替。草萋萋:长草丰茂的样子。木落:落叶。驼衔尾:骆驼用嘴咬住马的尾巴。沙拥桑干:沙子拥着桑乾河。

雄图:宏伟的计划或抱负。冀北:今河北北部。辽西:今辽宁省西部。

绝壤:没有耕种的土地。喧阗:声音嘈杂。著鼓鼙(pí皮):击打战鼓。

【赏析】

此首诗写诗人登高望远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前半生发于汉地,后半生归于冀北和辽西,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塞上曲”是《乐府》旧题。这首诗以汉地和冀北、辽西为背景,描写了辽阔的边塞风光,抒写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诗意境开阔雄浑,气势恢宏,语言刚健质朴,音调慷慨悲凉,充分表现了唐代边地风物与豪放不羁的诗歌风格。《塞上曲》共有五首,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一开头就点出“汉碛秦城”这一片荒凉之地,使人顿时感到一种苍茫无际的气象,从而联想到那茫茫大漠和遥远的边关。“望欲迷”,是说极目远眺,眼前景象模糊不清了,这就把边关的景象写得更为具体、形象。接着诗人又从时间上着笔,指出这里“百年兴废”已过了一百年,而“草萋萋”则表明这片地方还是那样的荒僻贫瘠。这样,诗人就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边关荒寂萧条的景象。这种写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莽莽苍苍的边关之中,感受到诗人那种既惊疑而又怅惘的心情。

“风吹木落”四句写边关之景。“木落”指秋风吹落树叶,“驼衔尾”是说骆驼把落叶衔在嘴里,表示它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气候了;“沙拥桑干”则是说桑干河边沙土堆积如山,“马裂蹄”则说明马因为跑得太急太猛而磨破了蹄子,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渲染塞外的恶劣环境以及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

诗的后半段,诗人由眼前景物想到历史往事。“此日雄图归冀北,谁家清梦破辽西。”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此日”指的是现在;“雄图”即宏伟的抱负;“冀北”指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唐王朝的边防重镇;“辽西”指今辽宁西部地区,也是边防要地。“归冀北”是指收复失地;“清梦破辽西”则是说有谁的儿女能梦见过辽西?意思是说,如今国土虽尚未收复,但收复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这两句是化用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英雄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并未减退。这里用来表达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仍有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但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份豪情壮志完全写出来,而是留有一半给读者去想象。

诗的最后一联,是写战后的收成情况,进一步衬托出边地的荒凉,也暗示着战争的破坏作用。“清时”指太平盛世。“绝壤”指没有人耕种的地方,这里泛指荒僻的地区。“绝壤皆耕种”意思是说在战火纷飞之后,这些地方都重新得到了耕种,恢复了生产。“无地喧阗著鼓鼙”意思是说在战后没有听到什么鼓声,只有一片寂静,这是因为那些曾经喧嚣一时的战争早已结束,人们正在安安静静地进行生产和生活。这最后一句,与前面所写的边关荒凉、将士艰苦战斗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

此诗通过登高望远时所见所思,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诗人先描写塞外荒凉的景象,然后转入怀古伤今,最后以希望祖国早日恢复繁荣富强的前景作结。全诗结构完整严密,意境开阔雄浑,感情沉郁悲慨,风格悲壮苍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