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晓纵清眺,爽气生林莽。脱叶映初阳,宿露滴余响。
幽讨策短筇,岩壑恣下上。灵隐瞰湖光,泠然惬心赏。
蘋香散汀沙,鸥泛随兰桨。萧萧枫树林,色夺明霞朗。
支公快同游,玄言共俯仰。人生激电流,能著屐几雨。
岩栖养性灵,衔杯动遐想。何时赋《遂初》,结屋东西瀼。
【注释】
坐:在。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的飞来峰下。冷泉亭在灵隐寺中,为六朝时所建,唐代重建。
侵晓:天刚亮的时候。纵清眺:放眼远望。爽气:清凉的气候。生林莽:使山林更加幽深静寂。脱叶映初阳:落叶在初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亮。宿露滴余响:清晨的露珠落在树枝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幽讨:寻访。策短筇(qióng):拿着拐杖。岩壑(hè):山涧、峡谷。恣下上:任意上下。
灵隐:指杭州西湖的灵隐山,山上有飞来峰,相传是佛教祖师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瞰湖光:从高处俯瞰西湖的景色。泠然:形容声音清亮而悦耳。惬心赏:使人感到十分惬意。
蘋香散汀沙:苹花散发出阵阵芬芳。汀沙:水中的小洲。鸥泛随兰桨:鸥鸟在小船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兰桨,用兰花装饰的船桨。萧萧枫树林,色夺明霞朗:秋风扫过,一片萧瑟;阳光照耀,枫叶的颜色更加鲜艳明亮。
支公快同游:支道林与陶渊明一同游览灵隐山和飞来峰。玄言:道家的玄妙言论或佛家的道理。俯仰:俯身看,仰首思。人生激电流:人的一生犹如奔腾不息的水流一样,充满激情与活力。
能著履几雨:即使穿着鞋子也能行走于雨中。着屐(jī):穿木屐。
岩栖养性灵:住在山洞里修养性情。衔杯动遐想:一边品酒,一边遐想。何时赋《遂初》,结屋东西瀼:什么时候能够像陶渊明那样写出《归去来兮辞》那样的名篇,并在那里盖一座房子,隐居生活?遂初,即《归去来辞》。东西瀼:今杭州西南的江滨一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灵隐寺后所作,写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秋末。诗题一作《灵隐寺》,全诗四联,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咏志。
起联“侵晓纵清眺,爽气生林莽”两句说诗人一大早就纵目四顾,只见山林间清新凉爽的空气弥漫,沁人心脾。“侵晓”二字点出时间;“纵清眺”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爽气生林莽”一句,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气氛。“脱叶映初阳,宿露滴余响”两句进一步描写了山林中的景色。“脱叶”二字形象逼真,将树叶在早晨阳光照射下晶莹发亮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宿露滴余响”则生动地描绘了露水滴滴答答落下的声音,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这二句紧承第一联而来,由外入内,由近及远,由视觉向听觉过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颔联“幽讨策短筇,岩壑恣下上”两句承接上文,写诗人在灵隐山中随意攀援、游览的情景。“幽讨”二字,表明诗人登山的目的,是为了寻觅高僧支道林的踪迹;“岩壑恣下上”则写出了他在山中畅游的情景。这里不仅表现出他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而且显示出他旷达的性格和超俗的情致。颈联“灵隐瞰湖光,泠然惬心赏”两句紧承上文,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灵隐山耸立于湖边,环视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泠然”二字,既形容湖水波声清亮悦耳,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尾联“蘋香散汀沙,鸥泛随兰桨”,写诗人在湖中小舟中观赏风景的情景。“蘋香散汀沙”三字,既写出了蘋花散发的香气,又表现了汀沙的美丽迷人;“鸥泛随兰桨”则写出了鸥鸟随着小船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两句紧承上文,由实转虚,由眼前所见转入心中所感。
末联“萧萧枫树林,色夺明霞朗”两句以景收束,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萧萧枫树林”既是对上文“灵隐瞰湖光”的具体写照,又是对下文“支公快同游”、“玄言共俯仰”等情景的烘托渲染。“色夺明霞朗”则进一步烘托了景色的明朗秀丽,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令人陶醉不已。
这首诗通过对灵隐山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自己旷达的性格和超俗的情致。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