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
遥知闺阁内,共此别离情。
响入秋砧细,愁先朔雁鸣。
银镫何太苦,起坐到天明。
闻蛩
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
遥知闺阁内,共此别离情。
响入秋砧细,愁先朔雁鸣。
银镫何太苦,起坐到天明。
译文:
在异乡听闻秋虫声声叫唤,仿佛听到家乡的哀怨。
我远在千里之外,只听得那一声声凄凉的秋虫叫声。
想象着远方的家,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和忧愁。
这声音似乎随着秋日的砧木声传进耳中,让我更加感伤。
我的愁绪似乎比飞雁还要早,它们已经开始向南飞翔,而我还在这里。
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坐在窗前,直到天亮。
注释:
- 乡国三千里(乡国:家乡、祖国)
- 寒蛩总一声(蛩:蟋蟀;总一声:总在一声声地叫)
- 遥知闺阁内(闺阁内:女子的居室)
- 共此别离情(共:一起;此:指离别)
- 响入秋砧细(响:声音;砧:古代的一种捣衣石;细:形容声音细微)
- 愁先朔雁鸣(先:比……早;朔雁:北方来的大雁)
- 银镫何太苦(银镫:明亮的灯;何:为什么;太苦:太苦了)
- 起坐到天明(起坐:起身和坐下;坐到天明:一直到天亮)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夜晚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接着,诗人通过想象,将这种思乡之情与家中的妻子联系起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一句“起坐到天明”,则表现了诗人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全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