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龛我三至,相逢始辛未。乍见索诗读,许我玉堂吏。
草草功名马耳风,怜才谁与古人同。再到诗龛唁公子,摩诘已去蓝田空。
龛中一瓣香,韦柳储孟王。中坐柴桑叟,诗境森清苍。
潭上落花流水逝,泉台又洒西河泪。斜日松阴满旧龛,几人门下哭羊昙。

重过时帆先生诗龛

诗龛我三至,相逢始辛未。乍见索诗读,许我玉堂吏。

草草功名马耳风,怜才谁与古人同。再到诗龛唁公子,摩诘已去蓝田空。

龛中一瓣香,韦柳储孟王。中坐柴桑叟,诗境森清苍。

潭上落花流水逝,泉台又洒西河泪。斜日松阴满旧龛,几人门下哭羊昙。

注释:

  1. 诗龛:指诗人的诗集,或指供奉诗歌的场所。
  2. 三至:三次来访。
  3. 辛未:即辛巳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4. 马耳风: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5. 蓝田: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为唐代名山。这里指杜甫。
  6. 韦柳储孟王:指唐代诗人韦应物、柳宗元、储光羲和王维。
  7. 柴桑叟: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有《归田园居》等诗作。
  8. 西河: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有《长恨歌》等著名诗篇。
  9. 羊昙:指晋代书法家羊欣,字欣生,有《洛神赋图》等传世之作。
    译文:
    我的诗龛里珍藏着多次拜访时的诗稿。重逢时是辛未年。初次见面就索取我的诗读,让我担任玉堂官吏。
    匆匆而过的功名像一阵风,怜才之人谁与古人相同?再次来到诗龛哀悼这位公子,但杜审言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有蓝田。
    在诗龛中点燃了一炷香,里面存放着韦应物、柳宗元、储光羲和王维的作品。中间坐着的是柴桑老人,他所处的诗歌境界十分清晰而深远。
    潭上的落花随着水逝去,泉台上又洒下了西河人的伤心泪水。斜阳下的松林阴影覆盖了老龛,有几人还在门下哭泣着羊昙。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前蜀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七绝。韦应物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任苏州刺史,后因事贬为衡州司马,晚年退居苏州,世称韦苏州。《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九首。此七绝即为作者在一次重访韦应物诗龛时所写,表现了他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及对韦应物的深厚友情。
    诗的前三句交代了自己的三次来访和相遇的时间。“三至”二字既写出自己来访的次数之多,也表明了对韦应物的深情厚意。“相逢始辛未”,则表明两人相见是在辛未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年,韦应物因事被贬为衡州司马,而作者也在这一年被贬为衡州司户参军,因此两人的相遇显得格外亲切。接下来两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敬佩之情——他对朋友的才华赞赏有加,甚至认为其才华堪比古人。这种赞美之词不仅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情,也揭示了作者自身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的四句则转入对友人生平及其作品的评价。“草草功名马耳风”,这句诗既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短暂一生的感慨,也流露出对朋友未能实现伟大抱负的惋惜之情。紧接着,诗人又以“怜才谁与古人同”一句,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才能的深深惋惜之情。因为在他看来,能够像杜甫那样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这样感人至深的诗句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这种评价既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深深敬佩。
    最后四句则转入对友人诗龛的描写。“再到诗龛唁公子”,意思是说,我又一次来到这里,是为了看望你的诗龛。这里的“再到”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这次重逢的期待之情,也表明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摩诘已去蓝田空”,这句诗则是指杜甫已离世而去,留下的只有蓝田这个地方。这里的“摩诘”二字,既指杜甫,也暗指韦应物。这种评价既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世的惋惜之情。
    诗的最后四句,则转向对友人诗龛内作品的描写。“龛中一瓣香”,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诗龛的尊重之情,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接下来的“韦柳储孟王”,则是对韦应物、柳宗元、储光羲和王维四位诗人的赞美之词。其中,“韦柳储孟王”既指的是这四位诗人各自的才华横溢,也暗示了他们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中坐柴桑叟”,则是指诗龛中的那位老者——即诗人自己。这里的“柴桑”二字,既是指古代隐士陶渊明的故乡,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隐居生活。“诗境森清苍”,则是指诗人在诗龛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清新、淡远的诗意境界。这里的“森清苍”三字,既形容了诗境的清新、淡远,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深深喜爱。
    整首诗通过对韦应物诗龛的描述,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诗人对友人才华的深深敬佩和惋惜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