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射赭塔,巇崿皆金光。
层霄蔚彩翠,一径摩青苍。
峰霞蒸合沓,湖漪散滂洋。
金牛方隐见,踆乌暂翱翔。
投壶天帝侧,张乐轩辕旁。
路逢皇初平,纵横叱群羊。
霓旌澹偃蹇,羽衣纷飘扬。
秋山蟋蟀响,鬼火冬青凉。
倒景倏已灭,弦月遥相望。
搜吟沾夕露,痴坐孟溧阳。

晚登雷峰观落照

斜阳射赭塔,巇崿皆金光。

层霄蔚彩翠,一径摩青苍。

峰霞蒸合沓,湖漪散滂洋。

金牛方隐见,踆乌暂翱翔。

投壶天帝侧,张乐轩辕旁。

路逢皇初平,纵横叱群羊。

霓旌澹偃蹇,羽衣纷飘扬。

秋山蟋蟀响,鬼火冬青凉。

倒景倏已灭,弦月遥相望。

搜吟沾夕露,痴坐孟溧阳。

译文:

夕阳映照着赭塔,峻岩的边沿都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高高的天际铺展着绚丽的彩翠,一条小道通向青翠的山峦。

峰峦上雾气蒸腾如合在一起,湖面上的波纹扩散开去。

金牛正在隐约可见,老鹰在天空中飞翔。

在天帝的旁边投壶游戏,在轩辕皇帝的身旁演奏音乐。

路上遇到皇初平,大声喝斥群羊不要跑。

彩虹的旗帜轻轻摇曳,羽衣纷纷在空中飘扬。

秋天的山里蟋蟀叫声不断,寒冷的夜晚里传来阵阵鬼火。

太阳的影子突然消失了,月亮远远地照着我们。

我独自吟诵诗句沾湿了傍晚的露水,傻傻地坐着像孟溧阳一般发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雷峰观日落的情景。诗人以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日落的景象描绘得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一句“斜阳射赭塔”,用斜阳照射赭石塔的画面来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赭石塔在夕阳下显得更加壮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第二句“巇崿皆金光”,通过描写岩石边沿上的金色光芒,表现了夕阳下的山岭之美。这种金黄色的光晕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第三句“层霄蔚彩翠”,则进一步描绘了天际的颜色变化。从碧绿到金黄,再到深蓝的层层叠加,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这种色彩的变化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感。

第四句“一径摩青苍”,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处理。诗人选择了一条小径作为观察的角度,这条小径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青葱翠绿,与周围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六句“峰霞蒸合沓,湖漪散滂洋”,则是对前四句的延伸和发展。诗人通过对山峰和湖面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夕阳下的美景。这些美景不仅仅是静态的美,更是动态的美。

第七、八句“金牛方隐见,踆乌暂翱翔”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天空中的飞鸟。在这短暂的瞬间,金牛和老鹰都暂时消失在视野之外,让人感到了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第九、十句“投壶天帝侧,张乐轩辕旁”,则是对前几句的具体化处理。诗人选择了天帝和轩辕皇帝作为观察的角度,通过投壶和张乐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第十一句“路逢皇初平”,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位人物——皇初平。他骑着白马,威风凛凛地驰骋在道路上,给人一种英勇无畏的感觉。

第十二句“纵横叱群羊”,则是对前面几句的进一步发展。诗人通过描述皇初平骑马奔驰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威武和英姿。

第十三、十四句“霓旌澹偃蹇,羽衣纷飘扬”,则是对前面的具体化处理。诗人选择了霓旌和羽衣作为观察的角度,通过它们的姿态和颜色的变化,进一步展现了皇家的华丽和尊贵。

第十五、十六句“秋山蟋蟀响,鬼火冬青凉”,则是对前几句的具体化处理。诗人通过对声音和颜色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秋天的寂静和寒冷。

最后两句“倒景倏已灭,弦月遥相望”,则是对前几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的场景,表达了一种离别的情感和期待的心情。同时,他也借由弦月的明亮,暗示着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将平凡的景物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和意义。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日落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描绘人生的诗歌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