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朝暮出,倚闾尚彷徨。千里与万里,极目何能望。
啮指忽心动,引领祇内伤。伊余髫龀时,随侍于朐阳。
山城霜月苦,讲舍秋风凉。母绩儿夜读,共此镫烛光。
儿方治《毛诗》,读至《四牡》章。掩卷忽有感,清泪含两眶。
阿母顾儿笑,愿儿学范滂。矧当太平时,驰驱敢或遑。
男儿志四海,安可恋故乡。长跪谢阿母,教儿以义方。
忽忽四十载,膂力犹幸刚。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
【注释】
- 朝暮:早晨和晚上。
- 倚闾(qī):古代里巷的大门。
- 极目:尽目力所能及的地方。
- 啮(niè)指:用手咬指甲。
- 髫龀(tiáo chèn):儿童的头发,因头发未长齐而梳两髻,故称“髫龀”。
- 朐阳:县名,今河南确山县西南。
- 山城:山城的景色。
- 讲舍:讲学之所。
- 母绩儿夜读:母亲在夜间为孩子读书。
- 《四牡》:诗篇名篇名。
- 《毛诗》:诗篇名,《诗经》中的一首。
- 阿母:母亲。
- 范滂:东汉末年的名臣。
- 太平时:天下太平的时候。
- 驰驱:奔驰驱马。
- 义方:正确的方法,也指父亲的教诲。
- 吁嗟:叹息。
- 奉英簜(bǐng léi):拿着农具,即耕田。
- 萟(yíng):稻的别名,泛指谷物。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当时诗人刚中第,正任秘书省校书郎,所以借题发挥,抒发了思亲之情。
首联点明时日,说明诗人思念母亲已久;次联写远游之苦,表现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颔联写出自己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的心愿;颈联回忆童年时代,与母亲相依的情景;尾联表明自己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决不留恋故乡。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沉郁苍劲,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