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杪铃言替戾冈,果然旗脚转危樯。
荒芦槭槭战秋雨,衰柳垂垂空夕阳。
鹢不因风先自退,山如欲语笑人忙。
支离病骨余生在,肯逐冥鸿下上翔。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是晚唐诗人。此诗写于大中二年(848年)秋至四年(850年)冬,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
“栖霞阻风”即《栖霞寺》诗题。首联“塔杪铃言替戾冈,果然旗脚转危樯”,描写了诗人在风雨中的艰难行程。“塔杪”指寺院的高耸的塔尖。“铃言替戾冈”是说寺院高高挂起的铃铛声,好像是替戾山的山冈而鸣。“果然”指诗人所见与所闻相符。“旗脚”指船上插着的大旗,“危樯”即高桅杆。诗人站在高高的桅杆上,望着远方的山路,只见风吹得旌旗摇曳不定,船在颠簸中摇摇晃晃。
颔联“荒芦槭槭战秋雨,衰柳垂垂空夕阳”写风雨中的萧瑟景色。“荒芦”指荒凉的芦苇丛。“枫槭槭”是形容风雨中芦苇被吹得飒飒作响的声音。“衰柳”指衰老的柳树。这两句写风雨中的凄凉景象:秋雨潇潇,秋风瑟瑟,荒凉的芦苇丛里传来阵阵凄厉的响声;衰老的柳树枝头挂着晶莹的露水,随着西沉的夕阳,一片苍凉悲凉的景象。
颈联“鹢不因风先自退,山如欲语笑人忙。”写风雨中的自然景物。“鹢”(音yì)是古代一种大雁,这里比喻船。“山如欲语笑人忙”是说山好像要说话,却又忙忙碌碌地忙碌不停。这两句是写风力之大,将舟吹得左右摇摆不定,山峦仿佛在说话,又仿佛在忙碌不停。
尾联“支离病骨余生在,肯逐冥鸿下上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支离”是身体残缺不全的意思;“病骨”指诗人因病体弱不堪。诗人说自己虽然残破的身躯还支撑在人世间,但是不愿像那飘忽不定的云一样追随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而去,也不愿像那飞鸟一样随处乱飞。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慨叹。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中二年(848年)秋至四年(850年)冬,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从诗题和内容看,此诗是作者在行旅途中所作。
首联写风雨中的艰难行程。“塔杪铃言替戾冈,果然旗脚转危樯”,描写了诗人在风雨中的艰难行程。“塔杪”指寺院的高耸的塔尖。“铃言替戾冈”是说寺院高高挂起的铃铛声,好像是替戾山的山冈而鸣。“果然”指诗人所见与所闻相符。“旗脚”指船上插着的大旗,“危樯”即高桅杆。诗人站在高高的桅杆上,望着远方的山路,只见风吹得旌旗摇曳不定,船在颠簸中摇摇晃晃。
颔联写风雨中的萧瑟景色。“荒芦槭槭战秋雨,衰柳垂垂空夕阳”。秋雨潇潇,秋风瑟瑟,荒凉的芦苇丛里传来阵阵凄厉的响声;衰老的柳树枝头挂着晶莹的露水,随着西沉的夕阳,一片苍凉悲凉的景象。
颈联写风雨中的自然景物。“鹢不因风先自退,山如欲语笑人忙”。“鹢”是古代一种大雁,这里比喻船。“山如欲语笑人忙”是说山好像要说话,却又忙忙碌碌地忙碌不停。这两句是写风力之大,将舟吹得左右摇摆不定,山峦仿佛在说话,又仿佛在忙碌不停。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支离病骨余生在,肯逐冥鸿下上翔”,“支离”是身体残缺不全的意思;“病骨”指诗人因病体弱不堪。诗人说自己虽然残破的身躯还支撑在人世间,但是不愿像那飘忽不定的云一样追随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而去,也不愿像那飞鸟一样随处乱飞。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