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供蘋蘩当束脩,先登华屋后山丘。
九原尚想师随会,一疏曾经识马周。
盖代勋华云影在,满堂丝竹水声愁。
知公泉下应怜我,如此英年也白头。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谒史文靖公墓
手供蘋蘩当束脩,先登华屋后山丘。
九原尚想师随会,一疏曾经识马周。
盖代勋华云影在,满堂丝竹水声愁。
知公泉下应怜我,如此英年也白头。
注释:
- 手供蘋蘩(pín fān):手捧着蘋和蘩两种草,作为祭品。蘋和蘩都是祭祀用的蔬菜。
- 先登华屋后山丘:先登上华丽的房屋,然后登上山丘。形容人先后经历各种境遇。
- 九原:古代对死者安葬的地方,也指墓地。
- 识马周:认识马周,即马周曾为唐朝宰相,被后人誉为“贤相”。
- 盖代勋华:指显赫一时的功业和荣耀。云影在:比喻功勋如云,历历在目。
- 满堂丝竹:形容宴席上的乐声悠扬悦耳。丝竹,古代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水声愁:水声凄凉,使人感到忧愁。
- 知公泉下:指知道您死后的情况。泉下,指阴间。
- 如此英年:指您年轻就遭遇不幸,英年早逝。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史文靖而写的。史文靖是唐宪宗时期的一位著名大臣,他一生清廉正直,为人师表。然而,他在晚年遭遇了不幸,英年早逝,这让韩愈深感痛惜。因此,他特地写下了这首《谒史文靖公墓》,以表达他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手供蘋蘩当束脩,先登华屋后山丘”直接点明了主题。诗人用“手供蘋蘩”来比喻自己为老师所做的奉献,用“先登华屋后山丘”来形容自己先后经历的人生境遇。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老师深厚的感情,又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诗人转而描述了自己在老师去世后的感受:“九原尚想师随会,一疏曾经识马周。”这里的“九原”指的是墓地,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仍然思念着老师。同时,“一疏曾经识马周”则是指诗人曾经为老师出过一份力,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有些遗憾,但也体现了诗人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诗人又描绘了宴会上的情景:“盖代勋华云影在,满堂丝竹水声愁。”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宴会上的音乐、灯光等元素都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悲伤的氛围。同时,“盖代勋华”一词则再次强调了诗人对老师辉煌一生的赞美之情。
诗人以“知公泉下应怜我,如此英年也白头”来结束全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他认为,虽然自己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头发斑白,但在老师心中,自己仍然是那个充满激情、勇敢向前的年轻人。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时光荏苒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