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食藕处,有寺已无亭。
草径幽能熟,兰襟淡更馨。
雨兼萑苇响,泉带辘轳听。
意在寒林背,西山分外青。
重阳节后的第五天,我和裕轩辛楣一起游城南万泉寺。
十年前的藕塘还在,如今却已无旧日亭台了。
草径幽深,我仿佛能熟悉它;兰襟淡雅,它的气息更显得芬芳。
雨打芦苇,声音和风声交织在一起;泉水潺潺,就像辘轳在转动的声音。
意在寒林之外,西山格外青翠。
十年食藕处,有寺已无亭。
草径幽能熟,兰襟淡更馨。
雨兼萑苇响,泉带辘轳听。
意在寒林背,西山分外青。
重阳节后的第五天,我和裕轩辛楣一起游城南万泉寺。
十年前的藕塘还在,如今却已无旧日亭台了。
草径幽深,我仿佛能熟悉它;兰襟淡雅,它的气息更显得芬芳。
雨打芦苇,声音和风声交织在一起;泉水潺潺,就像辘轳在转动的声音。
意在寒林之外,西山格外青翠。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全诗的意象,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等。 “登岱”是题目。登泰山,为诗人所向往,而登泰山的过程,又是充满艰辛的,诗人在《望岳》中曾写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可见登泰山之艰难。诗人登泰山之艰难,正体现了诗人对仕途艰难坎坷的感慨,所以本诗第一句写登泰山之艰难。“兼旬洁蠲始夙兴”
诗句 1. 鱼子笺纸追零陵:用鱼子笺纸书写,追忆零陵的旧游。 2. 墨禅输此有发僧:将墨禅输给了一位头发稀疏的僧人。 3. 石郎戎州观落笔:在戎州的石郎观中观看落笔。 4. 张通何似李展能:问张通如何像李展那样擅长书法。 5. 歌罗驿舍一觉梦:在歌罗驿舍中做了一个梦。 6. 《竹枝》三叠鹃啼应:《竹枝》三叠声中,仿佛杜鹃啼叫应和着。 7. 摩围峰下寂无物:摩围峰下寂静无人。 8.
南昌学宫摹刻汉石经残字歌 石经未及洪家半,尚抵吴莱籀书换。 龙图晋玉虽旧闻,魏公资州余几段。 鸿都学开后三年,皇义篇章未点窜。 正始那误邯郸淳,隶分先估张怀瓘。 黄晁援据正宜审,蔡马姓名还可按。 六经七经孰淆讹,一字三字精剖判。 迩来邹平与北平,《商书》《鲁论》珍漫漶。 如到讲堂筵几度,我昔丰碑丈尽算。 表里隶书果征实,章句异同兼综贯,洪释篇行记聘礼,今我诸经俨陈灿。 《春秋》严颜《诗》盍毛
南昌学宫摹刻汉石经残字歌 凤皇一羽麟一角,琪树芝华非近玩。 妍经奚必古本执,朴学幸勿承师畔。 河海方将测原委,质厚先须植根干。 越州石氏证蓬莱,余论何人续《东观》。 摩挲小阁一纪余,甫得南州映芹泮。 偏傍或裨笺传诂,参检直到周秦汉。 踟蹰凝立语学官,桂露秋香手勤盥。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为宋代的陈傅良,他在南昌学宫学习时,对学宫收藏的汉石经进行了摹刻研究。 诗的第一句“凤皇一羽麟一角”
【注释】 登岱:登上泰山。 大块文章视人领,游圣门者谁能胜:泰山是大自然的一篇大文章,游览泰山的人谁能胜过? 【赏析】 “大块文章”指泰山,“游圣门者谁能胜”是指游览了泰山的人谁能称得上是圣明的人呢?这两句是说,泰山是大自然的大文章。作者在诗的开头用设问句式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而引出下文。 下面写游人登山观景的感受与体会:“云生结海楼,日出照金阙”,描绘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小沧浪作诗的愉快经历。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二句:“二年四序周,风雪月晨夕。”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经过两年的时间,经历了四季的变换。 - “风雪月晨夕”指的是风、雪、月、晨和夕,都是自然景象。 - 注释中提到“风雪月晨夕”是为了描绘时间的流逝和四季的变化。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时间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四句
这首诗是关于礼烈亲王克勒马图的诗歌,通过描绘克勒马图的英勇事迹和形象,表达了对其英勇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诗中开篇即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天东日出,大海红,五色云挂扶桑弓,这些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也烘托出了克勒马图英勇的形象。 诗人通过对乐府的描写,展现了克勒马图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乐府歌迣万里,天马真见来从东,这两句不仅赞美了克勒马图的英勇,也表达了对乐府歌曲的喜爱。
【注释】 《同诸友小沧浪作》其一:种菱占半郭,与人阅三庚。去年亦兹日,惓言镜槛凭。微我二三子,孰偕鸥鹭盟。襟摇半峰影,桨划疏蒲声。北来风云思,南话江湖并。中通莲气味,静喻山性情。岂必蹇处士,始题海右亭。尽得七桥势,以挈千厓青。 【译文】 我种的荷花占半座城郭,人与花共度过三个春秋。去年此时也是这日子,倚栏而望,依依不舍。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二三,哪有鸥鸟和鱼鹰结下的情谊?衣襟飘动着半峰的影子
释义:在黄龙山中,领悟到书法三昧。在瀑布飞泻的银河下,凭窗而思。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怀之作。作者通过“悟”与“凭”两个动作,表现了一种静观自然、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一句写“悟”,即领悟。黄文节,字元济,号龙山,江西吉安人。他是一位书法家,擅长行草。“草书太白忆旧游”,指他回忆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太白忆旧游”中的“太白”,是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忆旧游”
这首诗是清朝礼烈亲王克勒马图的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纸上熊熊气起立,俄顷蹴踏凌千峰。 释义:纸上的文字仿佛有生命,瞬间升腾起来,犹如山峰一般屹立不倒。 2. 国家得天厚元气,人物笃起天所钟。 释义:国家的繁荣昌盛得益于自然的恩赐,人才辈出,如同天地之间的钟声一样,命中注定要发光发热。 3. 宗亲有王峙桢干,王有神骏留奇踪。 释义
【注释】 活活蒸冬水:指重阳时节,泉水被蒸腾得很旺。 冷客来:指寒气逼人,使游人的衣襟都感到冰凉。 黄叶:指深秋的树叶变黄。 苍苔:指苔藓,是青苔和白苔的合称。 酝酿:指酝酿着的意思。 商量:商议,商量。 野菊开:指野菊花开放。 丰台:地名,位于京城西面,这里借指京城。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重阳节时在京城郊外万泉寺游览的情景。首句“活活蒸冬水”写出了重阳时泉水蒸腾的景象;第二句“先迎冷客来”
【注释】1.望罗浮:指游历名山。2.蒙蒙意,朦胧的意境3.人家与钓矶:渔人之家和打鱼的石矶4.寺门钟乍起:寺庙的钟声刚刚敲响5.樵客径犹非:樵夫的小路还不明显6.四百层泉落:有四百个瀑布在落下7.三千丈翠飞:有几千丈的翠绿在飘荡8.半面尽斜晖:夕阳的半个影子已经落下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游览罗浮山时的景象,表现了他游山玩水的乐趣。首联写诗人站在山顶上远眺,看到山下人家和钓鱼石矶
【注释】 ⑴轣辘lù,luò):车轴转动时发出的声响。 ⑵驱马过:骑马经过。 ⑶荒城:荒凉破败之城。 ⑷健儿行带剑:健壮男子手持宝剑行走。 ⑸牧竖:放牧的儿童。 ⑹谈兵:谈论军事策略。 ⑺匡:纠正,匡正。 ⑻行行:走一程。 ⑼望:盼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图,诗人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在边陲小城度过的一个寒冷的早晨,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清泉亭 小县临官道,江流曲抱城。 亭依厓壁立,泉似长官清。 乳雪岩花沫,松风石铫声。 倦游三十载,为我濯尘缨。 注释 - 小县临官道:一个小县城坐落在宽阔的官道旁。 - 江流曲抱城:江水蜿蜒曲折地环绕着这座小城。 - 亭依崖壁立:清泉亭矗立在峭壁之上。 - 泉似长官清:这里的泉水清澈如同一位公正的长官。 - 乳雪岩花沫:如牛奶般洁白的雪花落在岩石上,形成一片片花状的泡沫。 - 松风石铫声
秋在朝凉午燠闲,人归黄篾碧溪湾。 数椽聚处成官驿,一鸟飞边得远山。 院雨记听蕉叶响,庭苔似点菊花斑。 应知路渐高凉近,许借层窗此豁颜。 注释: 1. 秋在朝凉午燠闲:秋季的气候凉爽宜人,中午时分炎热烦闷。 2. 人归黄篾碧溪湾:人们归来,沿着碧绿的溪流返回。 3. 数椽聚处成官驿:几间茅屋聚集在一起,成为官府的驿站。 4. 一鸟飞边得远山:一只鸟儿飞到远处,看到了远处的山峰。 5.
【注释】 1. 姚姬传:名姚汝循,桐城人。 2. 郎中:官名。 3. 假:代理官职。 4. 清庙明堂:指宗庙和朝廷。 5. 深山大泽:指大自然的广阔。 6. 开元、大历:唐玄宗年号(713-741),代宗年号(766-779)。 7. 《海峰集》:指姚汝循文集。 8. 北地:指南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总写当代文人,次句总赞前辈诸公用心良苦。三句承上启下,指出他们的作品是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