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星湾北,郡抱沙洲面。
旬日风四霾,晨容豁一变。
融融霁气中,野旷山葱茜。
我与匡庐君,始以真相见。
兜罗罥半腰,玉帘垂一线。
蒙蒙嘘淡白,吞吐青瑶片。
大哉肤寸泽,端可六合遍。
顾以晴翠光,洗我连宵倦。
衡云祷无私,海市祈敢炫。
半日竹舆上,泠风有余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首联:南康府城的西门敞开,星湾北岸的群山环抱,沙洲面朝郡城。
颔联:十多天来,天空一直被浓霾所笼罩,晨起时阳光明媚,景色豁然一新。
颈联:雨后晴空万里,山野空旷,山色青翠鲜艳。我与匡庐山君,始以真实面貌相见。
尾联:庐山云雾缭绕,像兜罗棉挂在半山腰,像玉帘垂挂在空中一条线。蒙蒙的云雾弥漫开来,吞吐着青色的美玉片。
尾联:大湖泽地宽广无垠,足以覆盖整个天地。顾盼四周晴朗的青山,洗刷了我连宵未眠的疲劳。
尾联:庐山云雾弥漫,无私地向人们祈祷;海市蜃楼也敢炫耀自己。
尾联:半天竹轿上,清凉的风拂去一身的疲惫。
【答案】
①“出”:走出,从南康郡城西门出去。②“望”“见”“真”:“望”,是看的意思;“见”,是看见、见到的意思;“真”,是真实的意思,这里指真实的景象。③“四”“一变”“融融”“野旷”:“四”,“四”字是虚数,表示多,这里形容乌云密布;“一变”,“一变”是变化的意思;“融融”,暖洋洋的样子;“野旷”,指山野开阔。④“我”“君”“真相”“半腰”“玉帘”“吞吐”“大哉”:“我”“君”,指作者自己和庐山;“真相”,指庐山本来的样子;“半腰”,指山的一半;“玉帘”,指云彩;“吞吐”,指云雾缭绕的样子;“大哉肤寸泽,端可六合遍”,说庐山大得可以包容整个大地。⑤“衡云祷”“祈”“光”:“衡云”,即衡山的云雾;“祷”,祈求;“祈”,请求。⑥“泠”:清凉之意,“善”:善解人意。
译文:
南康城西门外,星湾北岸的群山环抱,沙洲面朝郡城。十多天来,天空一直被浓雾所笼罩。清晨起来后,阳光明媚,景色焕然一新。雨后天晴,山野空旷开阔,山色青翠鲜艳。我与庐山相会,始以真实的面目相见。庐山云雾缭绕,像兜罗棉挂在半山腰,像玉帘垂挂在空中一条线。蒙蒙的云雾弥漫开来,吞吐着青色的美玉片。广阔的湖水无边无际,足以覆盖整个天地。顾盼四周晴朗的青山,洗刷了我连宵未眠的疲劳。庐山的云雾弥漫,无私地向人们祈祷;海市蜃楼也敢炫耀自己。半天竹轿上,清凉的风拂去一身的疲惫。
赏析:
这是一首登庐山的七言绝句组诗。前六句写诗人从南康府城西门走出,登上庐山之后所见之景。首联写诗人走出南康城西门,看到星湾北岸群山环绕,沙洲面向郡城。次联写十天来阴云密布,早晨起床后阳光明媚,景物一新。第三联写雨过天晴后山野空旷开阔,山色青翠鲜艳。这六句中,“旬日”是时间词,“云气”是事物名词,“氛埃”是抽象名词,都是诗人在登高途中看到的景色;“晨容豁一变”是诗人登高所见之景象的变化。第四至第八句写诗人登高后的所见所感。首联中的“半腰”、“一线”,用来形容山峦的形态之美。颔联写庐山云雾缭绕,像兜罗棉挂在半山腰,像玉帘垂挂在空中一条线。颈联用拟人手法描写云彩的变化。“吞吐”是写云彩的运动状态,“青瑶片”是写云彩的颜色。“肤寸泽”是指庐山湖面广阔如皮肤一样大小,足以覆盖整个天地。“六合”,指天地间的一切空间或世界,这里指整个世界、整个天下,也可解释为整个中国。“衡云”,即衡山的云雾;“衡云祷”是说庐山的云雾向人们祈求什么。“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幻景。“祈敢炫”,意思是说海市蜃楼敢于炫耀自己。尾联写诗人在庐山上的所见。“泠风”,指清爽宜人的微风。“竹舆”,指竹制的轿子。“善”意为好、美、舒服、舒适等意思。“衡云祷无私”,意思是说庐山的云雾对人们没有私心杂念,愿意无私地向人们奉献清凉和雨水。“吞吐青瑶片”,意思是说庐山的云雾能够吞吐青色的美玉片,形象地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美丽、奇特和神奇。“大哉肤寸泽,端可六合遍”两句的意思是说:庐山的水面广阔无边无际,足以覆盖整个世界。顾盼四周晴朗的青山,洗刷了我连宵未眠的疲劳。
此诗语言简练生动,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山水画卷,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