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驼夜泣典午绝,纷纷逐鹿金瓯缺。
五湖争起作天矫,鱼羊食人日流血。
前燕已灭后燕亡,豪杰屈指范阳王。
长河冰结亦天意,囊括三齐制东方。
玉玺一纽为天子,驱策群雄如臂指。
敢说中兴夏少康,国事粗能得料理。
阿超远自秦中来,少小流离剧可哀。
太息妍皮裹媸骨,豚犬儿郎真不才。
黄屋坐袭大宝位,亲臣重臣多猜忌。
苦将劓刵复肉刑,如何人命等儿戏。
轴辘百道下中原,万马无声夜窥边。
天险坐弃不能守,神兵已过大岘山。
寄奴夜掘五龙口,山河破碎君臣走。
执手流涕魏夫人,南燕帝业成何有。
宿草荒烟落日昏,惊沙灭没故垒存。
英雄割据长已矣,至今啼鸟怨公孙。

我们需要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内容。

诗句及译文:

  1. 铜驼夜泣典午绝,纷纷逐鹿金瓯缺。
  • 注释: 典午即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处可能指的是三国时期,典午绝代表吴国灭亡。”铜驼夜泣”象征着吴国的灭亡,也暗示着历史的变迁。
  • 译文: 夜晚的铜驼在哭泣,吴国的终结预示着历史的巨变。
  1. 五湖争起作天矫,鱼羊食人日流血。
  • 注释: 五湖泛指太湖周边地区,”作天矫”形容其地势高耸入云。”鱼羊”代指统治者或权贵。
  • 译文: 太湖周围的地区像神鹰一样飞起,鱼肉百姓的日子让人民生活困苦。
  1. 前燕已灭后燕亡,豪杰屈指范阳王。
  • 注释: 前燕和后燕是历史上的两个短命王朝,这里特指它们被灭亡。范阳王可能是某位有权势的人物。
  • 译文: 前燕和后燕都已被消灭,有权势的人物屈指可数,他们就是范阳王。
  1. 长河冰结亦天意,囊括三齐制东方。
  • 注释: 长河指黄河,”冰结”象征黄河结冰。”三齐”是指齐国、胶州和青州,”制东方”表示控制了整个东方地区。
  • 译文: 黄河结冰也是上天的意思,他统一了齐国、胶州和青州,控制了整个东方地区。
  1. 玉玺一纽为天子,驱策群雄如臂指。
  • 注释: 玉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一纽”指只有一块玉玺。”驱策群雄”指掌控各路人马。
  • 译文: 拥有唯一的玉玺,就像手臂指挥一样,可以操控各路人马。
  1. 敢说中兴夏少康,国事粗能得料理。
  • 注释: 中兴指的是恢复国家的繁荣,夏少康是古代的一位贤君。
  • 译文: 敢于效仿夏少康,对国家事务进行一些处理。
  1. 阿超远自秦中来,少小流离剧可哀。
  • 注释: 阿超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人物,”流离”形容流浪无定。
  • 译文: 从秦中来的阿超经历了年少时四处流浪的生活,这是一段非常悲伤的经历。
  1. 太息妍皮裹媸骨,豚犬儿郎真不才。
  • 注释: “妍”和”媸”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以形容人的美丑。”豚犬儿郎”是一种贬低的说法,形容一个人无能。
  • 译文: 感叹外表美丽但内心丑陋,真是不才之人。
  1. 黄屋坐袭大宝位,亲臣重臣多猜忌。
  • 注释: 黄屋是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象征最高权力。”多猜忌”指大臣们对皇上有很多疑虑。
  • 译文: 皇帝坐上宝座,取代了原本的大宝位,但亲信大臣们对他充满猜疑。
  1. 苦将劓刵复肉刑,如何人命等儿戏。
  • 注释: “劓刵”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割掉鼻子再缝合。”肉刑”通常指身体上的惩罚。
  • 译文: 竟然用割鼻子再缝合这种残酷的方式来执行肉刑,这简直是对人命如儿戏般地草率对待!
  1. 轴辘百道下中原,万马无声夜窥边。
  • 注释: 这里的”轴辘百道”可能是描述战争的场景或者军队的行动。
  • 译文: 无数的战车轮子碾过中原大地,夜晚无人声,只听见马蹄声在边疆回响。
  1. 天险坐弃不能守,神兵已过大岘山。
  • 注释: “天险”指天然的屏障,”大岘山”是一个历史地名。
  • 译文: 天然的屏障已经被放弃,不再能够防守,神兵已经越过大岘山。
  1. 寄奴夜掘五龙口,山河破碎君臣走。
  • 注释: 寄奴可能是指南宋的宋高宗,”五龙口”可能是指某个地名,”君臣走”意味着皇帝和官员逃跑了。
  • 译文: 夜深人静时,宋高宗挖掘五龙口,看到江山已分崩离析,皇帝和官员纷纷逃离。
  1. 执手流涕魏夫人,南燕帝业成何有。
  • 注释: 魏夫人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地名,也可能是某种象征性的称呼。
  • 译文: 握着她的手流泪,南燕的帝业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
  1. 宿草荒烟落日昏,惊沙灭没故垒存。
  • 注释: 这里的”宿草荒烟”形象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故垒”指过去的营垒。
  • 译文: 落日余晖下的荒废景象和被风吹走的沙土,只剩下曾经的营垒依旧存在。
  1. 英雄割据长已矣,至今啼鸟怨公孙。
  • 注释: “割据”指称霸一方的行为或势力。”公孙”是一个古代的人名。
  • 译文: 英雄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直到今天仍然有鸟儿在啼哭,怨恨公孙。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通过对吴国、后燕、前燕等历史事件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因各种原因消亡的朝代的惋惜之情。同时,诗中的”天险坐弃不能守”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统治集团无力抵抗外敌入侵的无奈。而”寄奴夜掘五龙口”则揭示了南宋末年政权更迭的现实。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比与讽刺,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