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程侍郎,雄文兼硕儒。肯于侍坐间,问我读何书。
我以《汉书》对,又问读何如。我言性善忘,读过几如无。
师言不在记,记诵学乃粗。岂欲摘隽语,以资词赋欤。
汉室之兴衰,班史之规模。读之能识此,乃为握其枢。
廿年记师说,书以置座隅。
诗句
1. 先师程侍郎,雄文兼硕儒。肯于侍坐间,问我读何书?
- 注释:先师,指尊敬的老师。程侍郎,指的是程姓的侍郎官。雄文,表示文章宏伟有力。兼,同时拥有或具有。硕儒,大儒。肯于,愿意。侍坐间,在老师的身旁坐下。
- 赏析: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崇高敬意,赞扬他的学识广博和文章雄健,同时也表达了想要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渴望。
2. 我以《汉书》对,又问读何如?我言性善忘,读过几如无。
- 注释:我以,我用来。对,回答。性善忘,本性喜欢遗忘。读过几如无,读过的内容就像没有一样。
- 赏析:诗人用《汉书》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表明他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汉书》中的知识。同时,他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记忆能力的担忧,认为自己的记忆能力有限,读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
3. 师言不在记,记诵学乃粗。岂欲摘隽语,以资词赋欤。
- 注释:师言,老师说的话。不在记,不是指记忆,而是说不需要刻意去记忆。记诵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不是全部。乃粗,只是粗糙。岂,难道。欲,想要。摘隽语,挑选优美的语句。资词赋,用来帮助写作词赋。
- 赏析:诗人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记住知识,更在于理解和运用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记忆。同时,他也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解和应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
4. 汉室之兴衰,班史之规模。读之能识此,乃为握其枢。
- 注释:汉室,汉朝的朝廷。兴衰,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班史,班固的《汉书》。规模,规模和制度。读之能识此,能够理解并把握这些内容。
- 赏析:诗人通过学习《汉书》,不仅了解了汉朝的历史和文化,也理解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周期律。他认为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真正掌握历史的规律和本质。
5. 廿年记师说,书以置座隅。
注释:廿年,二十年。记师说,记录老师的教诲。书以置座隅,把书放在座位的角落。
赏析: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诗人已经将老师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准则,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指导。
译文
1. 尊敬的程侍郎,您是雄伟的文章和伟大的儒者。在您身边坐下来时,我问您在读什么书?
赏析:诗人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向老师询问自己在读书方面的情况。这种方式既表现出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老师尊重和信任。
2. 我用《汉书》来回答您的问题,然后您又问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如何?我说我很容易忘记书中的内容,读过之后就像没有一样。
赏析:诗人用《汉书》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表现出他对书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他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记忆能力的担忧,这反映了他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困惑。
3. 您告诉我不必刻意去记忆书本上的内容,而应更多地关注理解和应用知识。难道您想通过挑选优美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词赋创作吗?
赏析:诗人通过对老师的教诲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自己的学习观点和态度。他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记忆,而应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这是对老师教诲的一种升华和发展。
4. 通过学习《汉书》,我明白了汉朝的历史变迁和制度规模。只有理解并把握这些内容,才能掌握历史的规律和本质。
赏析:诗人通过学习历史书籍和深入研究历史事件,逐渐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和文化内涵。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使他更加敬畏历史、珍惜当下并展望未来。
5. 我已经在教室里静静地坐了二十年了,我的老师们的话语和教导都写在我手中。
赏析:诗人通过记录老师的教诲和教导来表达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也展示了他对学习的执着和专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