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霖日日坐愁城,出郭今朝乍放晴。
禾黍郊原留半壁,衣冠父老拜双旌。
苔荒野圃花无色,沙啮长堤浪有声。
水患频闻劳使节,好筹良策慰苍生。

稾城道中

秋霖日日坐愁城,出郭今朝乍放晴。

禾黍郊原留半壁,衣冠父老拜双旌。

苔荒野圃花无色,沙啮长堤浪有声。

水患频闻劳使节,好筹良策慰苍生。

注释:
稾城: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南,是当时的重要交通要道。
秋霖:秋雨连绵不断。
城:城市。
日日:天天。
坐愁城:因为连绵的秋雨,人们感到生活困苦而忧愁。
出郭:离开外城。
朝:早晨,早上。
乍:突然。
放晴:天气转晴。
禾黍:指庄稼。
郊原:郊外的原野。
留半壁:留下了一半的土地。
衣冠(guān yīn):古代士人穿着的礼服和冠冕,借指士人或官员。
双旌:两根旗帜,代表官职或荣誉。
苔荒:长满了苔藓的荒地。
野圃:野外的花园。
花无色:花草因长年不见阳光而显得失去了颜色。
沙啮:沙子侵蚀。
长堤:长长的堤坝。
浪:波浪。
水患频闻:频繁听到水灾的消息。
劳:劳累,辛苦。
使节:使者或官员。
筹:筹划。
妙策:好办法,高明的策略。
慰苍生:抚慰百姓。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写于他晚年流寓四川时。全诗通过描绘秋雨连绵、晴空万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切之情。
首联“秋霖日日坐愁城,出郭今朝乍放晴。”描述了秋天的雨水连绵不断,使城市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中。然而,经过一天的雨后,天空突然放晴,让人感到惊喜。这里的“愁城”和“乍放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变化。
颔联“禾黍郊原留半壁,衣冠父老拜双旌。”进一步描绘了秋后的郊野景象。田野中留下的庄稼只有一半,这是因为雨水的侵蚀。而那些曾经身穿官服、如今却年迈的父老们,纷纷前来拜见两位高举着旌旗的人——他们可能是当地的官员或使者,因为他们负责管理水灾等灾害。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颈联“苔荒野圃花无色,沙啮长堤浪有声。”继续描绘了秋天的风景。长满苔藓的荒地上的花已经失去了颜色,被沙子侵蚀的长堤上的浪涛也在轰鸣。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无奈与感慨。
尾联“水患频闻劳使节,好筹良策慰苍生。”总结了全诗的主题。频繁的水灾让人们感到疲惫和无助,但是有使者和官员们的辛勤努力,他们提出了好的策略来安抚百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