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旌旗气独森,翻令骄虏耻为禽。
交章附和时流议,一斥徘徊圣主心。
几见捷书传驿上,共忘烽火照江深。
陈汤功罪凭谁讼,曾有军民涕满襟。

这首诗是杜甫为石甫先生在被赦免后返回四川所写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石甫先生的赞赏和对其未来前途的美好祝愿。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天末旌旗气独森,翻令骄虏耻为禽。”
  • “天末”指的是边疆,这里指代四川或其他地方的边境地带。
  • “旌旗”是指军队的标志。
  • “气独森”意味着氛围非常严肃、庄重。
  • “翻令骄虏耻为禽”意思是说,这样的氛围让敌人感到羞愧,不敢轻视。
  1. “交章附和时流议,一斥徘徊圣主心。”
  • “交章附和”指的是众人纷纷上奏、表达赞同意见。
  • “时流”指的是当时的舆论或风气。
  • “一斥”指一次斥责。
  • “徘徊”形容犹豫不决。
  • 意思是说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几见捷书传驿上,共忘烽火照江深。”
  • “捷书”通常是指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消息。
  • “驿上”意味着通过驿站传递。
  • “共忘烽火”意味着人们忘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 意思是说,虽然战事频繁,但人们都希望和平,不再关心战争。
  1. “陈汤功罪凭谁讼,曾有军民涕满襟。”
  • “陈汤”是汉朝的一位名将,这里可能是指石甫先生。
  • “功罪”指的是他的功绩和过错。
  • “凭谁讼”意为谁能替他辩护。
  • “曾有军民涕满襟”意味着曾经有士兵和百姓为他流泪。
  • 这是对石甫先生的赞美,认为他的功绩值得铭记,他的过错也不应该被忘记。

我们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石甫先生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石甫先生的赞赏和对其未来前途的美好祝愿。诗中通过描述石甫先生被赦免后返回四川的情景,展现了他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