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东迁百战余,峨然庙貌托精庐。
破除文武千年业,成就《春秋》一部书。
岂有《小弁》伤嫡庶,空闻《扬水》怨兵车。
至今濒海遗民泪,禾黍离离洒故墟。

【译文】

不相信周平王东迁后百战余生的传说,他的庙貌巍峨高踞于精庐之上。破除文武之业千年,成就了《春秋》这部典籍。岂有《小弁》之诗伤嫡庶?空闻《扬水》之歌怨兵车。至今濒海遗民泪洒故墟,禾黍离离洒满故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参观周平王庙时写下的。周平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任君主,他因避犬戎(当时称为“大戎”)之难而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东周”。
首联“不信东迁百战余,峨然庙貌托精庐。”表达了诗人对周平王东迁的历史事实的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百战之后的余波罢了。然而,当诗人真正走进庙宇,看到庙貌巍峨高耸,不禁感慨万分。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疑问,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周平王庙貌的赞叹。
颔联“破除文武千年业,成就《春秋》一部书。”则进一步揭示了周平王庙的意义。周平王虽然只做了三年的周天子,但他所建立的基业却长达千年。他不仅打破了周代的礼乐制度,还开创了《春秋》这部史书。这一联既赞美了周平王的伟大成就,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颈联“岂有《小弁》伤嫡庶?空闻《扬水》怨兵车。”则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周平王庙的意义。这里,诗人以《小弁》和《扬水》为例,指出了周代文学中对于嫡庶之分、兵车之苦的深刻描绘。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于历史的反思。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周代文学的赞赏,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
尾联“至今濒海遗民泪,禾黍离离洒故墟。”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这里,诗人以濒海遗民的泪水来象征周代人民对于历史的怀念,以禾黍离离洒满故墟来象征周代人民的哀痛。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周代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周平王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周代人民的同情。它既是一首咏史之作,也是一首抒情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