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三载羽书驰,填海曾闻精卫悲。
岂意上官专草稿,翻令巷伯叹南箕。
铄金只为招群忌,投杼何当慰母疑。
行矣帝乡犹未远,还胜凝碧望阍时。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需结合具体诗句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不要漏掉题目中要求出现的关键词语和重要提示。
东行口占:“东”指洛阳。“口占”是随手记下的意思。“口占”即口头记录,诗中用“口占”二字,表明诗人当时在旅途上,没有纸笔,只好即兴吟咏。
风尘三载羽书驰:意思是说,从京城洛阳出发已经三年了,而皇帝的诏令却像风沙一样,随风飞扬。“羽书”是古代传递紧急军情文书的使者所骑的鸟,因鸟有翅膀能飞翔,故称“羽书”。
填海曾闻精卫悲:传说东海中有座山名为“蓬莱”,山上有棵神树,树上有一只大乌鸦,它每天从海上衔回来一棵小乌木,用来填塞海里的深潭,这棵大树就是精卫。精卫常以石子来填平东海。她决心要填平东海,报仇复国,所以被称为精卫。“曾闻”,听说过。“精卫悲”,指代精卫鸟填海的故事。
岂意上官专草稿,翻令巷伯叹南箕:意思是说,没想到皇上竟把诏书交给主管起草的官员,结果却让负责监察官员的官长感到愤怒,叹息。“上官”是主管朝廷事务的官员;“草稿”是起草的初稿或草案;“巷伯”是指掌管刑法的官长;“南箕”是主掌天文星象之官长,此处借喻主管朝政的大官。
铄金只为招群忌:意为为了招引众人的嫉妒,不惜熔化金子铸成钱币。“铄”是熔化的意思。“金”指金子,也比喻贵重的东西,如珍宝、钱财等。“招”是招致的意思。“群忌”,指众多的嫉妒。这里用“铄金”喻指制造舆论,用“招”字表示招致众多的人产生嫉妒之心。
投杼何当慰母疑:意为投下梭子,又怎能安慰母亲的疑惑呢?“投杼”,比喻言论被接受或信服。“何当”即怎么能够,相当于“如何”。”慰母疑”是解除母亲的疑虑。这里的“母疑”应理解为母亲对于儿子的怀疑。
行矣帝乡犹未远,还胜凝碧望阍时:意味着即使到了天门,离京城洛阳也不是太远了。“望阍”指仰望宫廷的门。“还胜”,胜过的意思。“凝碧”,指皇宫里的琉璃窗。“望阍”与“凝碧窗”都是形容宫殿华丽富丽堂皇。这里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将天门与京城洛阳进行比较,突出诗人对京城洛阳的眷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上偶得灵感写下的一首七绝。全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风格自然。
第一句“东行口占”,“东”指洛阳。“口占”是随手记下的意思。这里诗人说自己在途中随意写下的诗。“口占”即口头记录,诗中用“口占”二字,表明诗人当时在旅途上,没有纸笔,只好即兴吟咏。
第二句“风尘三载羽书驰”,意思是说,从京城洛阳出发已经三年了,但皇帝的诏令却像风沙一样,随风飞扬。“羽书”是古代传递紧急军情文书的使者所骑的鸟,因鸟有翅膀能飞翔,故称“羽书”。
第三句“填海曾闻精卫悲”,“填海”出自《列子·汤问》中的精卫填海故事,精卫鸟为了报君仇,不辞辛劳地填海积土,最终化为一座大山。精卫鸟的精神感动了世人。“曾闻”,听说过。“精卫悲”,指代精卫鸟填海的故事。
最后两句“岂意上官专草稿,翻令巷伯叹南箕”,意思是说,没想到皇上竟把诏书交给主管起草的官员,结果却让负责监察官员的官长感到愤怒,叹息。“上官”是主管朝廷事务的官员;“草稿”是起草的初稿或草案;“巷伯”是指掌管刑法的官长;“南箕”是主掌天文星象之官长,此处借喻主管朝政的大官。
后四句“铄金只为招群忌,投杼何当慰母疑”,“铄金”意为为了招引众人的嫉妒,不惜熔化金子铸成钱币。“投杼”,比喻言论被接受或信服。“何当”即怎么能够,相当于“如何”。”慰母疑”是解除母亲的疑虑。这里的“母疑”应理解为母亲对于儿子的怀疑。
最后两句“行矣帝乡犹未远,还胜凝碧望阍时”,意思是即使到了天门,离京城洛阳也不是太远了,比起在宫中望着琉璃窗等待的机会来说,还是幸运多了。“凝碧”,指皇宫里的琉璃窗。“望阍”,指仰望宫廷的门。“还胜”,胜过的意思。“凝碧窗”与“望阍”都是形容宫殿华丽富丽堂皇。这里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将天门与京城洛阳进行比较,突出诗人对京城洛阳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