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榭钩连枕曲隈,卅年芜没十三梅。
村童数十师三五,谁省欧斋旧讲台?
《出郭勘宛在堂旧址因泛舟绕湖归过李忠定祠西湖书院》是清代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共有八句,其具体如下:
诗句原文:
谢屐苔痕未十春,诗龛不见但蓬榛。
村童数十师三五,谁省欧斋旧讲台?译文:
谢家鞋印尚未经过十年的岁月,诗僧之龛已化为荒草与杂树。
村里孩子们聚集成群结队地游玩,谁能记得那曾为人们讲述经典的地方?赏析:
- 首联赏析:“谢屐苔痕未十春,诗龛不见但蓬榛。” 这句诗通过描绘谢家的鞋印和诗僧之龛的现状表达了一种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谢家鞋印尚存,却已历经十载,而诗僧之龛则早已荒芜,只剩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 颔联赏析:“村童数十师三五,谁省欧斋旧讲台?” 这里通过描写孩子们聚集玩耍的场景,进一步衬托出文化的断层和教育的缺失。虽然孩子们嬉戏欢腾,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几乎为零,甚至忘记了那些曾在讲台上传授经典的老师。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遗忘和忽视。
这首诗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孩子们教育状态的反思,表达了对过去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文化传承的关注。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该珍惜并保护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实现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出郭勘宛在堂旧址因泛舟绕湖归过李忠定祠西湖书院》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变迁和教育现状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