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天梦不到溪山,宴罢瑶池海亦乾。
谁分梨园烟散后,白头及见跳灵官。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六月初一日漱芳斋听戏”:这首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初夏的日子里,在漱芳斋中聆听戏曲的情景。
- “六月”:指农历的六月。
- “初日”:即农历的初一,通常指一天的开始,这里特指初六这一天。
- “漱芳斋”:可能是一个园林或雅致的场所,用于宴请宾客。
- “听戏”:指的是听戏曲表演。
“钧天梦不到溪山,宴罢瑶池海亦乾”: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仙境般美好场景的向往和现实之隔的遗憾。
- “钧天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比喻为高远而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
- “溪山”:指山水之美,这里可能是指现实中的自然景观。
- “宴罢”:宴会结束。
- “瑶池”:古代神话中的仙宫,常用来比喻奢华的宴会场所。
- “海亦乾”:指海水也干涸,形容宴会过后的空寂与落寞。
“谁分梨园烟散后,白头及见跳灵官”: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对艺术表演后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
- “梨园”:古代皇家的音乐教育机构,这里借指戏曲班子。
- “烟散”:指戏曲演出结束后,烟雾消散。
- “白头”:指年老,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因年岁增长而错过许多美好的时刻。
- “及见”:有机会见到,这里指曾经有机会观赏到精彩的表演。
- “跳灵官”:可能是指戏曲中的一种舞蹈角色,如“跳神”等,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舞台上的表演动作。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初夏季节在漱芳斋聆听戏曲的场景,以及诗人对美好但短暂时光的追忆和感叹,传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同时,通过对戏剧表演结束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