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而曰吏非为俗,仕不读书那得优。
极目沧桑空故我,依人作嫁愧名流。
【解析】
“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吏”是对当差、作官的人的称呼。
译文:读书人要去做官,不是被世俗所迫,就是不读书而求得官职。
我极目远望,只见沧海桑田,人事沧桑,空余故我,愧对名流。
赏析:
本诗为作者在京城任太学博士时所作,反映了作者的仕途失意之感。
首句“儒而曰吏非为俗”,诗人自问自答,以“儒”、“吏”二字开篇,直陈自己之志。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修养;法家讲法治,强调法律至上。两者虽异曲同工,但儒家更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法家则更强调个人的法制观念,所以,诗人说:“儒而曰吏非为俗。”这两句诗表明了自己坚持儒家的仁义,不随波逐流做官,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世俗所屈,只因为内心有追求。
二句“仕不读书那得优”。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解释和补充说明。诗人认为,要想做一个优秀的官员,除了有高超的政治才能外,还应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书都没有读过,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员。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能成为优秀官员的遗憾之情。
三、四句“极目沧桑空故我”,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世事变迁,心中感慨万千。这里,“故我”指的是诗人曾经的理想和抱负。诗人看到世事变迁,不禁感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后两句“依人作嫁愧名流”,诗人认为自己只能依附他人生活,像妓女一样出卖自己,这种生活是不值得羞耻的。这里,“名流”指的是当时的文人雅士。诗人认为他们虽然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却并不值得尊敬。诗人用“作嫁”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示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了践踏。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之情。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同时,诗人也对自己的前途进行了反思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