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向空门礼法王,萧梁误尽又南唐。
别开世界宗三宝,坐享金钱累十方。
衣钵传灯原浩渺,香花流弊更猖狂。
生天成佛终何事,说与如来也自忘。

诗句释义

1 观物仙:这是对诗题的直接引用,指的是诗人通过观察万物来领悟佛理的境界。

  1. 谁向空门礼法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质疑。”何向”表示疑问,询问是谁在佛教的空门之中行了礼。”法王”是佛教中的最高神祇,通常代表佛法的权威。这里的疑问意味着诗人怀疑那些盲目遵循佛教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真谛。

  2. 萧梁误尽又南唐:这句诗中的”萧梁”和”南唐”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即南北朝时期与唐朝。这里用这两个朝代的兴衰来比喻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对佛教的盲目崇拜,认为佛教可以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从而忽视了佛教本身的问题和局限。

  3. 别开世界宗三宝:这里的“别开世界”意味着开辟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宗三宝”则指的是佛教所倡导的三宝(佛、法、僧),即佛陀、教法和修行者。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它需要人们自己去理解和实践。

  4. 坐享金钱累十方:这句诗描绘了佛教徒们追求财富、享受世俗生活的景象。”坐享金钱”意味着佛教徒们只是坐着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而没有真正的修行和悟性。”累十方”则是指这种追求财富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佛教界的风气,使得其他佛教徒也跟随效仿。

  5. 衣钵传灯原浩渺:这里的”衣钵”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传承方式,即师徒之间传递袈裟和钵盂等法器。”传灯”则是指传授佛法的过程。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他对佛教传承方式的认识,认为佛教的传承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刻意地强调师徒之间的联系。

  6. 香花流弊更猖狂:这句诗批评了佛教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香花”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徒们的外在形象或者行为举止。”流弊”则是指这些不良之风已经变得猖獗,无法控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一些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行为的不满。

  7. 生天成佛终何事: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成佛之路的质疑。”生天成佛”指的是通过修行达到天堂并最终成为佛祖的境界。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认为仅仅通过修行就能成佛吗?这似乎是一个过于简化的问题,因为真正成佛的道路远比想象中复杂。

  8. 说与如来也自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如来”指的是佛陀,即释迦牟尼佛。诗人在这里说,即使告诉如来佛祖这些道理,他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思维模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同时,它也暗示了诗歌的主题——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探讨,诗人希望能够超越常规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境界。

    译文

    观物仙
    谁会到佛的空门中行礼呢?
    萧梁时代被误解为是南唐的错。
    开辟新世界以尊三宝,却要坐享金钱之利。
    袈裟和钵盂的传承原本很广泛,但是香花流弊更加猖獗。
    追求成佛的事情最终有什么用?
    告诉佛陀这些也等于白费力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佛教的讽刺诗,诗人借由观察自然万物来反思佛教的本质。诗人质疑那些盲目崇拜佛教的人,认为他们的信仰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物质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欲望。诗人通过批判佛教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强调三宝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个人的修行,以及佛教徒们过分沉迷于名利,揭示了佛教内部的一些弊病。

诗中通过对比南北朝和唐朝的历史事件,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中某些观念的局限性。诗人指出,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社会风尚,都可能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正的智慧和觉悟。

整首诗充满了对佛教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教的独立思考,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