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何处禳兵灾,独上青山望更哀。
白发乍随秋草长,黄花空傍战场开。
已无租吏催诗兴,且向村翁索酒杯。
见说乱离今又甚,故园回首遍蒿莱。

【注释】

登高:指重阳节,即九月九日。

禳:祈祷以祈求免除灾祸。

独上青山:独自一人登上青山。

望更哀:望着更加凄清悲伤。

白发乍随秋草长:忽然觉得头发白得像秋草一样。乍,副词,忽然。

黄花空傍战场开:黄花(菊花)在战乱的战场上盛开。

已无租吏催诗兴:已经没有催逼征诗征句的租吏了。

且向村翁索酒杯:姑且到村里的老头儿那里讨杯酒喝。向,动词,去,向村翁索取。

见说乱离今又甚:听说如今战乱又比过去更加严重。

故园回首遍蒿莱:回头望去,只见故乡一片荒草。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诗人正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任刺使,时值安史之乱未平,诗人心情郁闷,借写景寄托自己的忧思,抒发了对战争和人民的同情。全诗情感沉郁悲怆,意境苍茫悲壮,语言精工洗练,富有民歌风味。

首联写登高避兵之苦。“登高何处”,言无处可登;“禳兵灾”,是说祈祷消弭兵灾。“独上青山”四字,描绘诗人独自登高的情景,既写出他内心的孤独感,也写出他对国事的忧虑,同时也暗示出他此时的处境。“望更哀”,是说看着更显凄凉。“白发乍随秋草长”,“乍”,副词,突然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说,忽然觉得头发白得像秋草一样。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登高何处”的回答,又是作者内心愁绪的外露,同时,也点出了自己年华老大,鬓发渐苍的现实。“黄花空傍战场开”,是说菊花在战乱中开放。“黄花”是菊花的别名,“战场”是战争之地,这里用一个“空”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的控诉,也透露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这一句与前面的“登高”、“望更哀”相互照应,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切感受和强烈不满。

颔联承“登高”而来,进一步写登高所见所感,笔法细腻而含蓄。“已无租吏催诗兴”,意思是说现在再也没有催诗征句的租吏来逼迫了。“催诗”本是诗人的拿手本领,而今却无人催索,可见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影响。这句既是对前面“登高何处”的回答,又为下面写自己的处境埋下伏笔。“且向村翁索酒杯”,意思是说,姑且到村里的老头儿那里讨杯酒喝。“索酒杯”是说向村翁讨杯酒喝。这句既是说自己的处境,也是对前面“登高何处”的回答。这两句一气贯注,将诗人的内心活动和现实处境都表达出来了,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

颈联由“登高”生发,进一步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见说乱离今又甚”,“见说”,意思是说听人说;“乱离”,是指动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今又甚”,意思是说现在情况更严重。这一句既是说自己的处境,也是对前面“登高何处”的回答和对前面两联的描写的概括和总结。“故园回首遍蒿莱”,是说回头看看故乡,只见满目都是荒草野蒿。“故园”,是故乡的意思,“回首”指回头望去;“遍蒿莱”,是说满目都是荒草野蒿。这一句既是说自己的处境,也是对前面两联的描写的概括和总结。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十个字,但诗人却把复杂的感情融汇在简洁的语言中,通过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和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艺术手法在唐诗中是十分罕见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