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有贪泉,饱者败其名。
滇海有毒泉,饮者伤其生。
伤生与败名,人皆以为耻。
不知贪而生,何如廉而死。
我意移此泉,置诸贪泉侧。
但使贪泉涸,不必毒泉塞。
诗句释义:
- “毒泉”: 这里指的可能是某种具有毒性的水源或环境。
- “岭南有贪泉,饱者败其名”: 岭南地区有一口被认为能导致人贪婪而失败名声的泉水。
- “滇海有毒泉,饮者伤其生”: 在滇池地区,有一口被认为会导致人因贪婪而损害生命的有毒泉水。
- “伤生与败名,人皆以为耻”: 人们普遍认为,伤害生命和败坏名声是可耻的。
- “不知贪而生,何如廉而死。”: 人们往往不明白贪婪会如何带来负面效果,但廉洁却可能带来正面的影响。
- “我意移此泉,置诸贪泉侧”: 我想改变这种状况,把贪泉移到别的地方。
- “但使贪泉涸,不必毒泉塞”: 只要能消除贪泉,就不必担忧毒泉了。
译文:
毒泉
岭南有口贪泉,贪心的人饮之会败名。
滇池有毒泉,饮之会伤人的生命。
伤害生命与败坏名声,人们都以此为耻。
不知道的是贪念会带来问题,为何要选择清廉而放弃贪婪?
我的想法是移动这口贪泉,把它放在其他地方。
只要让贪婪的源泉枯竭,就不必担心有毒的地方堵塞。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贪婪和廉洁,以及它们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影响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道德选择的看法。通过将贪婪和廉洁的象征——贪泉和廉泉进行对比,诗人展示了两者对个体及社会的不同影响。
诗中的“贪泉”和“毒泉”都是象征性的词汇,前者代表了贪婪和破坏名誉的源泉,后者则代表有害健康和生命的毒素。通过这两个比喻,诗人强调了贪心和不洁行为的严重后果。
最后一句“但使贪泉涸,不必毒泉塞”,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展望。它传达了一个信息:通过教育和引导,可以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灾难。这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观念,鼓励人们追求正直和清廉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