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与江川,两地海相近。
一水横跨之,长绳系明镜。
行人道路通,奔走由山径。
云何两地鱼,势若相寻竞。
怪石立水间,疆域成分定。
衔尾接续来,回头各奔迸。
异哉鱼无知,果谁司其令。
我疑此石神,能使鱼退听。
细推理难知,坐观境自胜。
天巧辟玲珑,树影空青映。
若逢米襄阳,摄衣拜亦称。
我欲遣五丁,移助园林兴。
石去鱼自安,往来各随性。

诗作:界鱼石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释义与分析:
  • “澄江与江川,两地海相近”:描述了江与江之间的界限清晰,但彼此接近。
  • *关键词注释:“澄江、江川”指的是两片水域,“海相近”意味着它们非常接近。
  • “一水横跨之,长绳系明镜”:用比喻手法说明水面上的桥梁如何连接两岸。
  • *关键词注释:“一水横跨之”形容水流将两方连接起来,“长绳系明镜”则形象地描绘了桥如同悬挂的明镜。
  • “行人道路通,奔走由山径”:描述人们可以通过桥梁自由通行,无需绕行山路。
  • *关键词注释:“行人道路通”和“奔走由山径”分别指出了桥梁的功能和交通的便捷性。
  • “云何两地鱼,势若相寻竞”:讨论了鱼儿如何在两岸之间活动,似乎在互相追逐。
  • *关键词注释:“云何两地鱼”询问鱼儿为何要在两处游动,“势若相寻竞”形容鱼儿仿佛在寻找对方进行竞争。
  • “怪石立水间,疆域成分定”:指出了河流中存在的奇特石头,形成了自然的分界线。
  • *关键词注释:“怪石立水间”形容这些石头矗立于水中,“疆域成分定”则意味着它们界定了河流的边界。
  • “衔尾接续来,回头各奔迸”:描述了鱼儿从两边游来,然后各自向下游游去的景象。
  • *关键词注释:“衔尾接续来”和“回头各奔迸”分别描述了鱼儿的连续性和各自的独立性。
  • “异哉鱼无知,果谁司其令”:表达了对鱼是否知道它们行为规则的怀疑。
  • *关键词注释:“异哉鱼无知”表示对鱼类是否理解自己的行为感到好奇,“果谁司其令”则是对鱼的行为是否有规则的疑问。
  • 我疑此石神,能使鱼退听:作者认为这块石头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影响鱼的行为。
  • *关键词注释:“此石神”表明作者认为石头具有神秘的力量,“使鱼退听”则是对石头神奇效果的描述。
  • 细推理难知,坐观境自胜:强调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并暗示观察者在这种环境中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 *关键词注释:“细推理难知”表示深入思考难以得出确切答案,“坐观境自胜”则是说在观察中感受到一种胜利感。
  • 天巧辟玲珑,树影空青映:形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精巧,以及树木的影子在天空中的倒影。
  • *关键词注释:“天巧辟玲珑”表示大自然的巧妙和精致,“树影空青映”描述了树木影子在天空中的美景。
  • 若逢米襄阳,摄衣拜亦称:如果遇到米芾,他可能会模仿这种自然景观,表达敬意。
  • *关键词注释:“若逢米襄阳”假设遇见了米芾,而“摄衣拜亦称”表达了对这位文人对自然的赞赏。
  • 我欲遣五丁,移助园林兴:作者想要派遣五位能工巧匠,帮助修复这个美丽的园林。
  • *关键词注释:“我欲遣五丁”表达了想要采取行动的愿望,“移助园林兴”则是具体的行动目标。
  • 石去鱼自安,往来各随性:表达了希望石和鱼都能保持自然状态,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 *关键词注释:“石去鱼自安”意味着石头的存在为鱼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往来各随性”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诗意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界鱼石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对石头、河水、鱼儿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