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有耆旧,采桑逢佳客。
坐之桑树底,曾不废采掇。
不知何所言,酬答朝至夕。
古人足风味,难为不知说。
何当造君庐,晨露正可摘。
饱啖三百颗,树下同列席。
清坐尽日影,两忘语与默。
那能知许事,聊用自怡悦。
【注释】
荔枝:一种热带水果,果实球形,果皮红色,果肉白色。
耆旧:年老而德高望重的人。
采桑:采摘桑叶,比喻隐居的生活。
佳客:美男子或美女。
风味:指美好的风土人情。
那能:哪能。
清坐:清静地坐下。
许事:所要办的事。
聊:姑且。怡悦:快乐高兴。
【译文】
襄阳有位年迈有德的老前辈,采桑时遇到一位英俊的客人。
坐在树下,他并不放弃采掇,直到太阳落下。
不知道在说什么来报答他的好意,从清晨一直忙到夜晚。
古人的生活充满了风味,很难不对他感到钦佩。
什么时候才能造访您的家庐?清晨的露水正好可以摘取。
饱食三百颗荔枝,与树同坐一起品尝。
清静坐了一整天,忘记了说话和沉默。
哪能知道那么多事情,姑且用来自我欢乐。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何梅生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在襄阳的一个老朋友家里,受到盛情款待的情景。全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和谐的社会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首句“襄阳有耆旧,采桑逢佳客”,描绘了襄阳有一位年长而有德行的老人,他在采桑时遇到了一位英俊的年轻人。这里通过“耆旧”和“佳客”这两个关键词,突出了老人的高贵品格以及年轻人的俊朗风采,为下文的描绘奠定了基础。
诗人用“坐之桑树底,曾不废采掇”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坐在树下,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共同享受着这份宁静的时光。这里的“采掇”可以理解为“采摘”、“采摘果实”,也可以引申为“交谈”、“交流”。诗人通过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在树下互相倾听、互相启发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默契。
第三联“不知何所言,酬答朝至夕”则转入了对老人的回答进行描述。诗人没有直接询问老人为什么如此热情招待自己,而是通过“酬答”一词来暗示。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又避免了尴尬的局面。而“酬答朝至夕”则表达了老人的热情好客之情,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短暂的相聚,更是长久的交流与陪伴。
第四联“古人足风味,难为不知说”两句,诗人开始转向对古人生活的赞美。他指出,古人的生活充满了独特的风味,这种风味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人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两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联“何当造君庐,晨露正可摘”则转向了对未来的期待。诗人表示,他希望能够有机会造访这位老前辈的家中,与他一同享受清晨的露水。这里的“君”既可以理解为老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次相聚的美好期待以及对老前辈的深深感激之情。
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和谐的社会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同时,通过对古人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