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然砥柱在中流,为障狂澜不自由。
从此朝宗归大海,清江皓月照行舟。
【注释】
金山:今称江苏省镇江的金山。砥柱:指长江中流的瞿塘峡中的滟滪石,因形如砥柱而得名。朝宗:古时指诸侯会盟定国都。《论语·宪问》:“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后泛指诸侯入贡,或帝王巡狩、祭祀。此句谓长江上游诸水汇成江海。清江:指长江下游。皓月:皎洁的月亮。此句谓月光照耀着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咏镇江金山寺的七言律诗。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市区西北,面临长江。公元762年(唐大历七年),诗人经过金山寺,即兴赋诗一首。
首句“屹然砥柱在中流”,写金山矗立于长江之中,巍峨屹立,恰似一道巨柱。“砥柱”,即砥柱山,在河南三门峡西,黄河急流冲击下形成,高约百丈,宽约二十米。这里用其来比喻金山。次句“为障狂澜不自由”,写金山虽雄踞河中,但仍然不能挡住激荡的波涛,反而成为汹涌澎湃的波涛的屏障。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两句合起来说,金山虽然雄壮雄伟,但它却不能挡住汹涌澎湃的波浪,它只能像一块巨石那样,站在江心,阻挡着激浪的冲击。这一句既点出了金山的位置,又描绘了它的雄伟形象。
后两句“从此朝宗归大海,清江皓月照行舟”。“朝宗”二字,既是对“为障狂澜不自由”一句的回应,又是对前两句的概括。诗人说从此长江上的船只都要奔向大海,而金山则永远留在江心,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清江皓月”,既写出江流之澄澈,江上之宁静,同时又写出了月色之美,月光之皎洁。“照行舟”三字,把月光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致,生动活泼。最后两句是说,从此以后,长江上的一切船只都奔向大海,而金山也永远留在江心;江水澄澈如镜,明月皎洁似银,江面上一片光明。
这首诗描写了金山寺的地理位置和景色特点,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金山的仰慕之情。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是一首很有艺术成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