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息封郎本佞臣,揣摩迎合费精神。
两端竟可欺明主,此辈真惭号士人。
死遇唐临难自料,生排萧瑀亦何因。
削官改谥褫奸魄,国法聊从地下申。
【注释】
①封伦:指唐朝名相张说(字子衡),曾封平阳郡公。②佞臣:指张说,他为人奸邪。③揣摩迎合: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④士人:指张说,唐人认为他是“以才学自许”的“士”。⑤唐临:字伯高,唐朝人,任过御史大夫。⑥萧瑀:字德甫,唐朝人,曾任尚书右丞。⑦削官改谥:唐代规定,大臣犯罪,削其官职,贬其爵位;再降一等,改其谥号。⑧奸魄:鬼蜮小人。⑨国法:国家的法律。⑩聊:姑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上奸臣的控诉。诗人通过讽刺历史人物张说,表达了他对奸臣的厌恶和对清正廉直、忠信仁爱的赞扬。
首联:“太息封郎本佞臣,揣摩迎合费精神。”诗人感叹,当初那些被人们称作“佞臣”的人,其实都是奸诈之徒。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来取悦于人。这真是让人感到惋惜啊!
颔联:“两端竟可欺明主,此辈真惭号士人。”这里的“两端”,指的是奸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两面派手法。他们既会欺骗君主,又会欺骗同僚,甚至还会欺骗自己。这种行径真是太可恶了!而那些被他们欺骗的士人,却因为自己没有看清这些奸臣的面目而感到惭愧,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啊!
颈联:“死遇唐临难自料,生排萧瑀亦何因?”这里的“唐临”和“萧瑀”都是当时的官员。诗人通过这两个例子,进一步讽刺了那些奸臣们的无耻行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陷害无辜的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发指!然而,对于那些被他们陷害的人,诗人却无法找到任何理由去指责他们,真是让人感到无奈啊!
尾联:“削官改谥褫奸魄,国法聊从地下申。”诗人认为,对于那些奸臣们,应该依法制裁,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法制建设,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说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清正廉直、忠信仁爱的追求和崇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