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出无名倩蜡丸,汴州赐第压河千。
国亡已兆长春节,回首桃符不忍看。
读《五代史》杂咏三十九首 其三十三·兵出无名倩蜡丸。汴州赐第压河千。国亡已兆长春节,回首桃符不忍看。
注释译文: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五代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感慨。以下是逐句的解析:
- 兵出无名: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意是指出兵打仗缺乏正当的理由。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来表达做事没有正当理由或借口。在这里,“倩蜡丸”可能是为了比喻战争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或目的。
- 汴州赐第压河千:汴州,即现在的河南开封,赐第可能指的是皇帝赐予某位贵族或将领宅邸。这里的“压河千”可能是指这些宅邸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或者它们的规模和奢华程度超过了当时的一般水平。
- 国亡已兆长春节: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灭亡的迹象已经显现,但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这里提到的“长春节”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节日或习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暗示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苦难。
- 回首桃符不忍看:桃符是用来驱邪避凶的吉祥物,通常贴在门上。这里的“回首”可能是指回顾过去的日子,而“不忍看”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争的无谓和非正义性(”兵出无名”),以及战后的奢侈和腐败(”汴州赐第压河千”)来表达对五代时期动乱和灾难的深刻反思。诗中的“国亡已兆长春节”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循环的无力感,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最后一句“回首桃符不忍看”则是对那个时代文化和信仰的批判,揭示了人们面对国家危机时的道德沦丧和文化堕落。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五代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民苦难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