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地,重来路尚迷。
时经春社后,人在汉陵西。
道路悲萍梗,风尘误马蹄。
乡思正萧索,何处又鹃啼。
【解析】
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春。诗人自江陵赴洛阳途中,经过长安,寄家信给哥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其一:“十八年前地,重来路尚迷。”这两句是写诗人离家已十八年了,如今回到故乡,路上还是迷蒙不清。十八年前,诗人从长安出发,离开家乡。“迷”字写出诗人在归途中迷失了道路,表达了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惊喜和兴奋。
其二:“时经春社后,人在汉陵西。”这两句是说,现在正值春社过后,自己还在长安,人却到了洛阳汉陵。“汉陵”指唐高祖李渊之陵,在洛阳城南。“汉陵西”即指长安城西南角的曲江池边一带。这里暗寓了诗人怀念家乡、盼望回归的心情。
其三:“道路悲萍梗,风尘误马蹄。”这两句是说,由于路途遥远,心情悲苦,就像浮萍随水飘荡;因为旅途劳顿,马儿受惊,不能快跑,所以走得很慢。“悲萍梗”用《楚辞.九辩》中的“悲余心之悁悁兮”句意,比喻自己思乡心切,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误马蹄”,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句意,意思是说,虽然人们都称赞我,但我仍不以为喜;虽则人们都诽谤我,我也决不为之沮丧。
其四:“乡思正萧索,何处又鹃啼。”这两句是说,自己的思乡之情正浓,不知家乡哪里又传来了杜鹃的哀鸣。“萧索”是凄凉的意思。“鹃啼”是杜鹃声声叫,常与愁闷联系在一起,古人常用以表达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江陵赴洛阳途中写的,表达了他久别重逢时的惊喜与兴奋之情。诗的首联“十八年前地,重来路尚迷”,交代了此次归来的时间,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颔联“时经春社后,人在汉陵西”,进一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期盼。颈联“道路悲萍梗,风尘误马蹄”,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尾联“乡思正萧索,何处又鹃啼”,诗人以杜鹃声声啼叫,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是一首优秀的思乡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