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秣浓青野色昏,苍茫无际黯消魂。
白云岭畔疑无地,红叶林中似有村。
疏雨微云桐院影,晓风残月柳堤痕。
此身安得凌霄汉,瑞气氤氲傍帝阍。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理解分析,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最后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

“吟秋七律七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心情。第一句“一秣浓青野色昏”写景,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图画:浓重的青色笼罩着原野,黄昏的天空一片苍茫,没有一点光亮,令人感到一种凄冷。“秣”字是点睛之笔,它不仅表现了时序已至晚秋时节,而且说明诗人是在野外,正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即将来临的严冬。第二句“苍茫无际黯消魂”紧承上文,用“苍茫无际”来进一步渲染暮秋景色的空阔、渺远和凄迷;又用“黯消魂”形容自己因眼前景物引起的愁苦心情而感到惆怅。“黯消魂”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个“黯”字,既写出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秋色之凄迷,又写出了自己心中所感的悲凉、寂寞与孤独。“苍茫无际”四字,概括出整个秋天的特征,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具体化。第三句“白云岭畔疑无地”写景,描绘了深秋日出时分的山间景象:在晨曦初照下,白云缭绕的岭巅,仿佛连着天际,让人感觉天地相接处似乎没有空间。第四句“红叶林中似有村”,写景,描绘了深秋林中的景象:在枫林里,那几片残红点缀其间,就像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村落的影子。“似”字用得极妙,它既表明诗人所看到的只是隐约可见的几点红色,又表现了诗人惊喜之情。第五句“疏雨微云桐院影”写景,描绘了深秋雨后清晨的梧桐树影:“疏雨”和“微云”都表现出雨势不大,天空中的云彩也不密集,给人以清新之感。“桐院影”则写出了诗人在梧桐树下看到的情景:雨过天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院落中,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第六句“晓风残月柳堤痕”。写景,描绘了深秋拂晓时的景象:清晨的风轻轻吹过,杨柳枝头挂着残月的倒影,柳堤被风吹得留下一道道痕迹。第七句“此身安得凌霄汉”,写景,抒发了诗人的感叹:自己如今身处人间,却无法像天上的神仙一样自由地遨游于九天之上。最后一句“瑞气氤氲傍帝阍”写景,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够像吉祥之气那样环绕帝王宫禁,从而得到庇护,免受风寒之苦。

【答案】

一秣浓青野色昏,苍茫无际黯消魂。

白云岭畔疑无地,红叶林中似有村。

疏雨微云桐院影,晓风残月柳堤痕。

此身安得凌霄汉,瑞气氤氲傍帝阍。

(1)首联:诗人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图画:浓重的青色笼罩着原野,黄昏的天空一片苍茫,没有一点光亮,令人感到一种凄冷。“秣”字是点睛之笔,它不仅表现了时序已至晚秋时节,而且说明诗人是在野外,正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即将来临的严冬。

(2)颔联:用“苍茫无际”来进一步渲染暮秋景色的空阔、渺远和凄迷;又用“黯消魂”形容自己因眼前景物引起的愁苦心情而感到惆怅。“黯然销魂”是全诗的关键词,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秋色之凄迷,又写出了自己心中所感的悲凉、寂寞与孤独。

(3)颈联:描绘了深秋日出时分的山间景象:在晨曦初照下,白云缭绕的岭巅,仿佛连着天际,让人感觉天地相接处似乎没有空间。

(4)尾联:描绘了深秋林中的景象:在枫林里,那几片残红点缀其间,就像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村落的影子。“似”字用得极妙,它既表明诗人所看到的只是隐约可见的几点红色,又表现了诗人惊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