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贵识字,乃免望文训。
不显即丕显,诗意岂容紊。
书言殪戎殷,壹衣并音近。
古书多叚借,此例何待问。
索涂求鄦君,或者不于靳。
《斋中读书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四首,诗人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读书时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译文:
读书时要重视识字,这样才不会望文训(望文而生义)。
不显明的事物就是丕显明的事物,诗歌的含义岂能乱了序。
书中说到戎殷,一衣和音近。
古书多假借字,这种例子不用问。
寻找路途要追求鄦君,也许不会很为难。
赏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读书首先要注重识字,这样才能避免望文生义的问题。在诗中提到“不显即丕显”,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在表面的不显眼之处,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其意义。
诗中还提到了“古书多假借字”,这是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对此表示理解并接受了这一事实。他提到“此例何待问”,意味着对于这种情况无需过多质疑和追问,因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必过于纠结。
诗中还有一句“索涂求鄦君”,意思是追寻鄦君之路并非难事,这里可能是指寻求真理或学问的道路并不艰难,只要用心去探索就能有所收获。
这首诗通过对读书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传统学问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