鄦书十二辰,于已训为止。
此即已止字,反已乃为己。
古文以同台,女台是为始。
姒文列新附,大徐荒厥旨。
近人雷俊书,乃更伪成似。
不从古籀求,多端谁能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古代文字学的一些探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鄦书十二辰,于已训为止。
鄦(yú)是地名,这里指古代的鄦国,鄦国的十二辰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系统。于已训为止,即在已经停止的情况下进行解释。
此即已止字,反已乃为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止”字就是一个已经停止的意思。反己就是反过来思考自己,即从自己出发去理解事物。
古文以同台,女台是为始。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字和文章,以同台可以理解为共同的平台或者是基础。女台则是古文中的一个字,意为开始。
姒文列新附,大徐荒厥旨。
姒文是指夏朝的文字,列新附表示新近添加或者附加的内容。大徐则是一个具体的文献,荒厥旨表示这些内容偏离了原本的宗旨或意义。
近人雷俊书,乃更伪成似。
近人指的是当代的人,雷俊是宋代的学者,他的书被认为是更加伪劣和相似。
不从古籀求,多端谁能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从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去寻找答案,那么就无法理解很多问题。这里强调了古代文字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理解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古代文字学的问题,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学习和理解,来探讨事物的本源和发展变化。其中,”此即已止字,反已乃为己” 一句,表达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语言的理解方式。”不从古籀求,多端谁能理” 则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重视古代的文字学,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