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中华变外洋,无端尘海感沧桑。
白杨衰草夷荒冢,绣幰春风迓丽娘。
楼阁翻成新世界,笙歌误尽少年场。
吴中似此浮夸甚,安得黄金用斗量。
诗句解释:
- 青旸地:指青阳之地,这里可能指的是青阳山或青阳地区。
- 谁使中华变外洋:询问是谁使中国变成了外国。
- 无端尘海感沧桑:感叹历史的变幻无常,就像尘埃一样的大海。
- 白杨衰草夷荒冢:描述了白杨和衰草被夷为荒地,埋葬在野地里的古墓。
- 绣幰春风迓丽娘:用春风迎接丽娘,绣幔车帘(象征奢华)迎接春天的到来。
- 楼阁翻成新世界:形容城市建筑的变化,好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 笙歌误尽少年场:形容音乐和舞蹈让年轻人迷失方向,沉迷其中。
- 吴中似此浮夸甚:形容江南(吴中)这个地方非常浮华,过分夸张。
- 安得黄金用斗量: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来衡量真正的价值。
译文:
谁使得中华变为了外国?
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到沧桑变化,
像白杨和衰草被夷为荒地,
埋葬在野地里的古墓,
被华丽的绣幔车帘所迎接,迎接春天的到来。
城市的高楼大厦似乎变成了一个新时代,
音乐和舞蹈让年轻人迷失方向,
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吴中这个地方非常浮华,过分夸张。
我们该如何衡量真正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变迁、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社会风气,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历史沧桑以及社会浮华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白杨衰草”、“绣幰春风”等,生动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躁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现状。诗人以“青旸地”起兴,通过对比“谁使中华变外洋”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时代变化的感慨;同时,通过对“雕阑玉砌应犹在”、“但见长江送流水”等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评,也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