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食周家粟,生不履周家土。卓哉孤竹两弟兄,崭然一饿高千古。
为忠臣,为孝子。为仁人,为义士。可惜齐景公,千驷无人齿。
牛山陨涕乐生悲,身死心死名亦死。
【注释】
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兄弟俩逃到周国,不肯吃周天子分封给他的俸禄(粮食),不肯穿周天子赐的衣服,只带了白旄和赤舄去投奔周武王。武王灭商后,他们不愿为周臣,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
卓哉:多么崇高伟大。
高千古:永载史册。
为忠臣,为孝子:是忠臣,是孝子。
义士:正义的人。
千驷:指大量的财物。
牛山: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北。
陨涕:流泪。
乐生悲:喜爱生活。
名亦死:名誉也随他们一起死去了。
【赏析】
此诗以《左传》所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故事为题材,借古讽今,慨叹贤者不为当世所用的悲哀。诗人对伯夷、叔齐表示无限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并把这种感情渗透到诗句中,从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开头两句,点明墓主是伯夷、叔齐,表明自己对他们的崇敬。这二人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不肯吃周的粮食,不肯穿周的衣服,只带了白旄、赤舄去投奔武王。武王灭商后,他们不愿为周臣,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这里诗人用“食周粟”来概括他们不吃周的粮食;“履周土”来概括他们不穿周的衣;“为忠臣”、“为孝子”概括他们是为忠臣、孝子,这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说的。
下面四句是议论,指出伯夷、叔齐虽然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落得个“饿高千古”的结局,不能实现他们的志向和理想。这四句诗,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他先写伯夷、叔齐的高德大节,然后写齐景公之无道,最后写他们的结局,形成鲜明对照。
中间四句,进一步说明伯夷、叔齐的志向和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们是忠臣孝子,是仁人义士,他们的理想只能是“名亦死”。这四句诗,诗人用了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伯夷、叔齐理想的惋惜之情。
诗人用典抒情。他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牛山之泪。据传说,春秋时齐国有个叫柳下惠的贤相,在牛山这个地方看到老百姓在那里哭泣,就问为什么哭?老百姓回答说:“我们哭的是老天爷抛弃我们啊!”柳下惠听了以后感叹说:“唉!君子怎么能因个人的生死而失去百姓对他的爱戴呢?”说完就离开朝廷回乡去了。诗人在这里化用了“牛山之泪”的典故,说明自己虽身在朝廷,但心里却想着民间疾苦,不愿苟且偷安,甘心为国事操劳。但是,由于统治者昏庸残暴,他的志向和理想得不到施展。最后两句,诗人用“身死心死名亦死”这一结尾,既总结了全诗,又表明了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