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江关问起居,沈腰潘鬓近何如。
饥来大府犹分俸,老去空山自著书。
暖拥群花醇酒后,狂吟小草劫尘馀。
子平易数吾能说,磨蝎韩苏似不虚。

【赏析】

此诗作于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天,时作者为临安府教授。沈郎潘郎,都是诗人的朋友;“江关”指临安城外的长江边;大府是宰相的官署,这里借指执政者;著书、狂吟,表明了诗人老来仍坚持著述。全诗以抒情为主,风格平易自然,有《宋诗选注》所赞赏。

首联点题:遥问朋友近况。“迢递”,形容路远。“江关”,泛指南宋都城的临安城关外,即今浙江杭州西湖附近。“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月,杜甫在夔州,曾登高望远,遥想长安故里。他写道:‘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见《自瀼西荆扉至夔州歌十绝句》)这里借用这一诗句,意谓友人身处异乡,处境艰难,而自己却远离京都,身居高位,不免产生“江关”之思,所以开头就发问“江关问起居”。

第二联写自己的处境与志趣。“饥来”句,言自己虽食禄于人,但常思归隐山林。“饥来分俸”,语出杜甫《送严公赴成都序》:“若比食贫贱之禄,则不忧其不足。”又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去齐,尹子欲留之,曰:‘子三仕宦,三不见用,何也?’晏子曰:‘夫鸟飞于空,鱼游于渊,其实相忘于江湖。’”这里以晏子自喻,表明自己虽食君禄,但并不以此为己任,而愿寄情于山水之间。“老去”句,言自己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志在著述。“老去空山自著书”,语出陶潜《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以陶潜自喻,表明自己虽已年老体衰,但志在著述,矢志不渝。

第三联写自己的生活情趣。“暖拥群花醇酒后”,意为自己喜欢与朋友们相聚饮酒,欣赏花景。“暖拥群花醇酒后”,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里以杜牧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能保持一颗宁静之心,喜爱与朋友饮酒赏菊。“狂吟小草劫尘馀”,“劫尘”即尘埃。这里以李白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保持着一颗狂放不羁之心。

第四联写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子平易数吾能说”,语出《汉书·艺文志》中的“《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我易言之:履霜坚冰至,善不积,不可以骄;德不盛,不可以凌。”(《易传·系辞下》)这是孔子对《周易·履卦》的解释。“磨蝎”,比喻奸邪小人。《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楚国左史倚相见到楚王身边的大臣伍参时问道:“吾见子莫多矣,孰为寡?”伍参答道:“吾无过人者,吾亦多矣。”依此典故,此处以伍参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保持着一颗清醒之心。

第五联写自己的志向与抱负。“磨蝎韩苏似不虚”,韩愈和苏洵都是宋代的文学家。《新唐书·儒学传上》载:韩愈曾说:“闻古博学之士,不务立说以传后世者,多喜为奇说诡辩以惊世骇俗。”苏轼也曾说过:“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犹障路,久则洞达而无碍焉。”(《与李端书》)这里以韩愈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保持着一颗清醒之心。苏洵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保持着一颗清醒之心。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与志向抱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态度。诗人认为人生短暂而美好,应当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保持一颗清醒之心,不被世俗所迷惘。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译文】

远远地问候你近来的生活如何?你的才华是否依旧?我如今已经年老体弱,但志向依然未泯。

饥饿时还能领取到朝廷的俸禄,年老退隐后仍然可以著书立说。

春天暖阳下拥簇着百花,醇美的酒后纵情吟哦。狂放地吟诵着小草的诗篇,劫余的尘埃之中留下了我的踪迹。

子平易数我是能解释的,像磨蝎一样的奸佞之人我是不会随便评论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