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赤壁游前后,我已三回上鼎湖。
僧侣曾知非俗客,又劳盛馔设伊蒲。
注释:秋日和蒋梓舒明府再次游览鼎湖
我曾在赤壁游玩之后,又三次登上鼎湖。
僧侣们知道我不是一般的客人,又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十月,与蒋梓舒明府游鼎湖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这次重游鼎湖的喜悦之情和对友人蒋梓舒的思念之意。
东坡赤壁游前后,我已三回上鼎湖。
僧侣曾知非俗客,又劳盛馔设伊蒲。
注释:秋日和蒋梓舒明府再次游览鼎湖
我曾在赤壁游玩之后,又三次登上鼎湖。
僧侣们知道我不是一般的客人,又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十月,与蒋梓舒明府游鼎湖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这次重游鼎湖的喜悦之情和对友人蒋梓舒的思念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秋日与蒋梓舒明府再游鼎湖的诗词如下: 石径秋风作势骄,旧经行处响萧萧。 千山落叶无人扫,尽逐山泉过野桥。 【注释】 1. 石径:指山路。 2. 秋风作势骄:指秋风在山上吹得很有气势。 3. 旧经行处:曾经走过的地方。 4. 响萧萧: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 5. 千山:形容山很多。 6. 落叶无人扫:指落叶被风吹散到没有人清扫的地方。 7. 尽逐山泉:全部被山间的溪水带走。 8. 野桥
秋日与蒋梓舒明府再游鼎湖 一江秋水一江烟,酒具茶铛共一船。 携手蒋侯船上坐,偷闲重试鼎湖泉。 注释:秋天的江水和江边的烟雾融为一体,酒壶和茶杯都放在一条船上。手牵手地与蒋公在船上坐着,趁着闲暇的时间再次品味鼎湖泉水。 赏析:此诗是诗人与朋友蒋梓舒在秋天一起游览鼎湖时所作。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流畅的诗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面。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珍惜时光的情感
【注释】 1. 吊素馨:即吊丧,因花有香气,故称。斜:指斜枝。 2. 冢:坟墓。 3. 汉皇:指汉武帝,汉武帝曾为李夫人建庙筑坟,所以此处指汉武帝。终古无家,言其已亡。 4. 香雪:形容花香似雪。 5. 深宫薄命花:指花虽艳丽,却身世飘零,命运悲惨。薄命,薄命之人,命运不好。 【赏析】 诗的首句“吊素馨斜”,是说吊丧的花已凋谢,只留下枝头的一片斜影。这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注释】 鼎湖:山名,在今湖南。佛堂幢:佛寺中用来装饰的幢幡。婵娟:月亮。 伊:你。 【赏析】 秋日与蒋梓舒明府再游鼎湖,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佛堂幢里有婵娟,稽首慈云大士前”,意思是佛堂的幢幡上挂着月亮,我虔诚地拜见慈云大师。后两句“我是游山伊拜佛,各人各自有因缘”,意思是我们都是来游览山川拜佛的,每个人的因缘不同。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在秋天一同游览鼎湖山的情景。前两句写景
【注】1、揖让:指谦让。征诛:征伐,讨伐。炮利:炮舰,战舰。船坚:军舰坚固。计:计谋。 2、唐虞:指尧舜,古代圣明之君。莽莽:广阔无边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看到日本和韩国合并后有感而作的。诗的前两句说,谁能在战乱时期,以谦恭的态度去争取和平,使战争得以平息呢?炮舰军舰,其威力已经尽致了。可是,生逢乱世,却不得不参与争战。末二句写诗人的感慨:不意生于战国时代,只能看见唐尧
【解析】 “阅报载日韩合并”一句,意思是:我阅读报纸得知日本和韩国已经合为一国了。“藩王号”,指的是朝鲜国王的尊号。“维新”,指的是维新运动,即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朝韩半岛发生的一次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富强的政治变革。“冀自存”,意为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冀”,希望,此处指“盼望”。 “十年脱去藩王号”一句,意思是:我在十年前已经摆脱了朝鲜国王的称号。“老去”,指的是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