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亦云暮,躬耕谢南亩。
荷锄入我户,稚子候门久。
因时摘晚菘,乘兴开新酒。
布席命童仆,隔篱呼亲友。
颓然同一醉,不醉随所受。
岂必尽十觞,何须倾一斗!
中庭悬明月,清辉照户牖。
嗤彼簪组人,飞萤满地走。
虽有星星光,转瞬复何有!
我愿隐姓名,无劳栽五柳。
【译文】
太阳落山了,暮色降临,我放下农具谢绝南亩耕作。扛起锄头走进家门,孩子们在门前等候多时。利用闲暇时光摘些晚菘,乘兴开酿新酒。安排坐席让童仆侍候,隔着篱笆呼唤朋友亲戚。大家颓然同醉,不醉也随着主人随意喝。哪必非得尽十觞?何需倒倾一斗!中庭明月照得清辉四溢,照得窗牖明净。嗤笑那些簪笔组笏的人,满地飞萤,转瞬便消失无踪。即使有星星点点的光亮,也转眼间就消失无踪!我愿隐匿姓名,不再栽种五柳树。
【注释】
①田家:田园之家。
②躬耕:亲自耕作,指亲自种地。
③荷锄:扛着锄头。
④稚子:小儿子。
⑤“乘兴”二句:乘兴饮酒,开酿新酒。
⑥布席:摆上坐席。
⑦童仆:奴仆。
⑧“隔篱”二句:隔着篱笆呼唤亲友。
⑨颓然:醉貌。
⑩岂必:哪里必要;不必。
⑪十觞:古代一种酒杯容量,一说为十升。
⑫何须:何需要,不必。
⑬五柳先生:晋人陶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曾隐居于桃花林下。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在江陵,在友人王十一之邀,与妻儿同游东亭湖。作者面对美景佳肴,心情舒畅,于是即景抒情,抒发了他对人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而自然,情真意切,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首联写诗人日落之后回家休息,谢绝田间劳动;颔联写诗人回到家中,见家人久候;颈联写诗人摘晚菘,饮新酒;尾联写诗人宴饮至酣,众人皆醉。
从结构上看,本诗是一首即兴之作,没有固定的章法,也没有严格的对仗和平仄,但读起来流畅自如,毫无生硬之感,这得益于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首诗以田家生活的片段为题材,描绘了诗人在劳作之后与家人欢聚一堂,共同享受丰收的喜悦的情景。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诗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风貌。
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辞谢田间劳作,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后半部分主要写宴饮畅饮的场景。前半部分描写了诗人辞谢田间劳作,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生活情景。诗人辞谢田间劳作的原因是因为家中有孩子在门外等待。他出门后,孩子们一直等在家里。当诗人回家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家中等候多时了。诗人回到家中,见到家人久候,非常欣喜。于是,他带着孩子们去菜园摘取晚菘,并开酿新酒。接着,他安排座位让孩子们侍候,然后他们又一起喝酒畅饮,直至尽兴方散。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句话,但它却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宁静和谐、温馨愉快的气氛。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更渗透到了整个诗歌的意境之中。
诗的后半部分写宴饮畅饮的场景。首先写到宴请亲友们入座饮酒,然后写到自己与亲友们一同饮酒畅饮,直至尽兴方散。这一过程既表现了宴饮的热闹场面,又表现了宴饮中的欢乐气氛。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所在。诗人通过对明月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生短暂如流星般一闪而过,何必在乎一时一刻的快乐和痛苦呢?因此,他决定隐姓埋名,不再种植五柳树,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悠长,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歌风格。它不仅描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场景,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